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31|回复: 25

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ZT)

[复制链接]
鲜花(18) 鸡蛋(0)
发表于 2009-4-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阴阳学说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两方面,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比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叶之正面为阳,叶之背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而月亮又称作太阴。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个哲理还是很深刻的。
  b3 ?4 i# I* U% V) t% l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占卜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古代生产力低下,对个人命运就更难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学就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所谓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秦时期,人们只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但是后来,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记了。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戊、亥。二者顺序配合可以产生六十个单位,叫六十甲子。那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表示,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酋属金,亥、子属水,辰、戊、丑、未属土。这样以来,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这就是所谓的占卜。
5 b4 L# V# k4 B+ n( h6 \' i; X    八卦之学说为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两仪’就是天和地,如‘八卦’土中的阴阳鱼,白色的为阳,黑色的为阴,古人将阴阳鱼比作太阳、月亮、地球,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地球为阴,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古人以四象来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实际上是阴阳相重,阴阳相合而成。八卦分为“天体运行八卦图”和“人体运行八卦图”。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至今依然无法确定人体的内涵和界面。‘人体八卦’其意就是反映人体的八卦体象和八卦在人体诊断中的应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天观问题。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把‘八卦’,各部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眼、脐、耳、手、足、腹、舌、脉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又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而其它各部又都是小阴阳合抱体。“人体运行八卦图”反映了人与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人离不开宇宙所赋予的自然环境,而宇宙间的运动变化又折射在人体身上,宇宙与人体在各自运动过程中具有相互感应的效应,通过八卦反映了天人一理,医易相通的原理。全图工二十层内容,将天体运行的规律与人体七经八脉,经络穴位及饮食健康的运行变化联系起来,形成天人合一的体系。此图显示了十二经络的兴奋时间及自然物象,对指导养身,疾病治疗,康复锻炼,对时间医学,易医学,顶测医学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 I; M; h1 G/ Y    另外还有九种颜色的说明:红、橙、黄、绿、青、蓝、紫,还有白与黑分别仁爱、礼貌、信誉、义气、智慧、勇气、力量,还有正义和邪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4-3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怎么研究起五行和八卦了?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三十六重天

道家三十六重天,分为六界,第一界有六重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第二界有十八重天,依次是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第三界有四重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第四界是四梵天,无上常融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平育贾奕天;第五界是三清天,即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境界是第六界大罗天。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原帖由 培元 于 2009-4-3 14:37 发表 ) e/ O7 P+ b! `' `; X) U2 q5 {9 B
轩辕怎么研究起五行和八卦了?

4 T) l6 m3 o/ T0 D. e( I
4 a3 Q! b( I+ X# x" I看北京的一个汉服活动中,来了一个道士。另外,发现道教原来是中国本土宗教,后一查看,原来道教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以找了点普及知识,发到这里,做个存本,供以后查看。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世界上其中的36种鬼[转]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y8 e: e. |! n( o4 C" h
。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广度堕落三恶道的众生早日离开,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 : }  d' b, l4 d4 K; _% t) e
极乐世界去享受大乐。所谓三恶道是指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早日超脱。三善 6 s7 [5 t$ y% i- Q2 N6 c* M; ]
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p5 N  H* y5 a3 N' s; E4 B( t) C( C
在台湾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不管佛教还是道教,到了这一天,都会举行「普度」,
6 F1 e3 g4 i! A" Y. v笔者希 大家能够以慈悲心来同情一切生灵的产命,不要乱杀害,可以用香花、水果、
5 z8 W$ l- u0 f/ X素菜等来供奉祭祀普度,这才不会辜负释迦佛祖的慈悲心及目 连的大孝心。否则,明 ( d7 q' i$ i3 ~: y3 R, I
明是普遍的救度生灵早日超生的善举,变成了普杀的日子,那不是很可悲之事。阿弥陀
. N" y8 o9 }$ {佛!
& c' J8 W: z7 T; `鬼的种类很多。在正法念经所记载有三十六种之多,今介绍如下文: % S; b2 h0 x2 ?* G1 ?
1.食气鬼:凡是身体虚弱,或病重的人,应有人守护,否则为此类乘机而入,吸取其
1 u8 d4 _( b: \* r2 I# }3 M  k# [气,人就会死亡。
" T" b) x% E4 g3 k( h2.食法鬼:常於世人劝善之处,闻说善法,就会觉得不饿。 # N( |8 n; D5 |  g- R9 I
3.食水鬼:常在阴沟或水边,以水以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阴沟或水边游戏。 : h* Y+ H% D/ _
4.食血鬼:常在屠宰场,或杀鸡杀鸭杀蛇等一切杀生之屠家,或牲畜肉类市场的黑暗 - I% |( [7 m, q( j) X' ^; s
处,以血为食,尤喜食人血。对於妇女的月经更感兴趣,故希 妇女特别注意,妥善处 ( l2 g$ T: g" X# N# T# I" `7 W
理,不可乱弃,免结鬼缘。
- D$ b4 k9 z2 k7 {; f+ ^3 \% t9 s5.食吐鬼:喜欢与饮酒的人亲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呕吐而饱食恶气。
4 y# ?5 L' e; e7 F) Y$ N) C6 l( h6.食粪鬼:经常潜於堆粪黑暗之处,食其粪气。
! I. Y* |: U8 l8 W# t7.食唾鬼:喜欢亲近有吐痰习惯的人,每闻咳嗽声及痰喘囗唾之声,非常高兴,伺其
: I7 n; S7 l; g# Y; s& M$ C唾痰而食之。 8 |; x3 d5 J4 G# `/ d
8.食发鬼:喜食婴儿胎发与此婴儿结鬼缘。因此,每於男女婴儿第一次之胎发,不可
8 k. \6 N5 n3 ]* [* t- u, M乘方便随意乱丢,应当妥为处理。成人之头发,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发,此鬼最喜。 % h) G' V& k' b6 D
希 理头发,当於室内,并以火焚化,免为鬼食,结上不善鬼缘。 + ~# w2 e7 X; y5 U% E& s, l7 T5 A9 q
9.无食鬼:经常寻找不着自己所吸食之物,常会感到饥苦难受。
' i( \  r& f9 R& K, U* `10.希 鬼:专门希 世人为恶,此种鬼的精神就会感到满足。 # \+ R9 a% `' ]
11.食肉鬼:专门吃动物死臭的尸体传染毒菌。因此,对於动物死尸,不可乱抛於垃
; a- O+ ]! T7 k) `圾桶或水沟、脏乱之处,以免鬼食。 $ a9 R6 r( M( A( N1 t
12.食小儿鬼:此鬼吸其小儿之气血,因此,小儿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须与大人同行
5 q" s3 J3 i2 K% u/ ?13.伺婴儿便鬼:此鬼对婴儿之便,甚觉香美,时常窥伺,希得食婴便,与此婴终身
+ {7 K' }6 w- j  F. u结缘。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将婴便收拾於厕所内。 % V/ y- F; {( [  [6 @. E% J- A
14.伺便鬼:专门吸人类之大便热气。因此,人类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厕所上
  V6 t0 U: n0 {" f大便,以免结此鬼缘。
( p/ \/ w. k" S7 a8 j4 R7 e; s15.食人精气鬼:专门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时,吸取人之精气。 " g7 ^! A" G7 z! G! f/ b# J3 b9 c
16.火炉烧食鬼:伺於火炉食物,吸其食物气味。 $ r4 c. A+ w7 d( H
17.炽燃鬼:生前为人时,瞠心太重,死後入炽燃鬼类,经常感到烈火中烧之苦。 / F0 i3 U4 G6 {) p
18.食香鬼:专门喜欢亲近身上有涂抹各种香气的女人,吸其香气,喜崇妇女作邪恶
; Z0 [$ c* R7 o8 g19.地下鬼:专门居住於地下洞穴或黑暗之处,尤其阴湿地方。久之渐生疫气,不利 + N1 Q& c3 z3 P' s7 @: h$ N
於人类生活。
$ ~+ X8 k- H# @8 E9 V9 L20.疾行鬼:於夜 以身靠墙而横行,足不着地,顷刻千里。 ( k/ U, p% p( R7 d, t
21.护身饿鬼:其身体貌俱黑如锅底。喜亲近衰败人家,常崇 惰妇女,不为灶事, 0 h; H" `! G9 N8 |2 j9 Z2 [6 S
以便栖身於冷灶之内。
  Y3 p% m; |2 I! F22.针囗饿鬼:肚大喉细,囗如针孔,遇饮食不能下咽,饥火中烧,痛苦不堪。
# d+ c/ p: e. x: |, S23.神通鬼:此为鬼中之精灵,专门假借人之灵气,说神话,做鬼事,诱惑世人入迷 2 o% G2 o5 I( y$ Z
崇邪,渐离人道,而行鬼道。 4 W- P4 U4 y' {. e0 h
24.欲色鬼:此鬼常与好色之徒亲近,崇人邪淫,而鬼得食淫污之物,遇人怀孕,鬼 + ~6 Z- y6 d  L3 u
缘投胎,生为人,男喜贪淫,女则为*,以淫乱人道。
1 w0 C- c# g0 O) H3 C9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机取其替代。 ( \3 ]3 M7 [" C
26.使执杖鬼:地狱中之一切鬼吏,专执目杖,对犯鬼执行刑罚。
- c: j2 v6 N9 q' m8 F/ V  a. `4 x9 y0 Y27.住不净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脏乱不净、污浊不堪,臭秽不能令人居住之处, + {0 s. ?; U; G4 a
是此类鬼所居之处。
7 x3 w! N& c, {0 c" s9 R/ u' S28.住冢间食热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热气。 ; }( Z$ Z; v/ J) ^
29.树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树下,有时显其灵异,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树神 , n- u* {9 V- W" l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处交通旁之阴暗或危险之处,专戏弄心中有恶之人,走
+ D0 {- D8 M# d  t7 h* n失迷路及车祸。 9 i6 t5 ?- z1 R4 V0 i
31.旷野鬼:此鬼居於无人旷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谷均有之。
& a3 b8 M8 J# r, L6 ]. T; v( m32.食风鬼:常於夜间出来,吸纳腥风而为食。 + t: t0 c( ?! i( x* I0 I
33.食火炭鬼:专 火炭之气而食。 ( v0 H: X" l' X& z* m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种毒气,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应妥为处理。   Q, U0 i2 H2 V% v, K
35.罗刹鬼:此为恶鬼的总名,黑身朱发绿眼,极其凶恶。女性恶鬼的总称为罗叉私 , [0 }8 E) N. v3 v3 T4 L
常现为最美丽的妇女,为人不识其为恶鬼。
5 q; G8 E' M% [4 F36.杀身饿鬼:此鬼多系自杀而生,专门寻找机会,助人愚迷而行各种自杀。 0 }  }0 s0 l) \. y
鬼道众生,非常多,不止於上述三十六种。因其鬼界,所受之果报不同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5大忌 zt

1:晚上上厕所时千万不要看马桶里的倒影,因为那是你死的样子,如果是老人还可以,如果是你现在的样子的话,那么说明你的生命。。。。。。
7 ]2 C! O, d, G& n% }
  f% B) l7 C, C, n2:晚上回家开门时,千万不要往后看,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有人说话,问候什么的,你千万不要回头,否则。。。。。。1 L7 W* w) O% k
8 q5 z# {' i+ ]7 l0 [+ Z0 y
3:晚上洗脸时如果眼里进了水,千万不要看镜子,如果在镜子中看见什么不该看见的一些东西千万不要慌张,否则那东西会缠着你不放的,心中默念:去去去,去去去,游神野鬼去去去。直到看不见那东西为止。
; D$ B1 n( x6 U! [2 J
0 i" \5 J6 {7 S" V; ?' J1 q- P4:晚上有人敲们,千万不要马上去开,否则你会后悔的,你就对着门说:“进来。。”如果听见有什么噪音,无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多不可以开门,除非你不想活了,只要心中默念:门神保佑,门神开门,若是冤魂,请看好门。。。。。- x2 R2 l3 _6 b0 ?, _5 |4 |; H

1 H, K( Z4 Q9 ]+ u1 N& ^- ?6 j+ \5:晚上要是被12点的钟声吵醒,千万不可马上争开眼,要不然你会看见你不该看见的东西,你会后悔的。。。。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 德 規 範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文) 郭 武 - M* p- w: y" ?, F, b
  以往,人們曾因傳世本《老子》中有「絕仁棄義」等話語,而多認為道家與重視世俗人倫的儒家是對立的。但是,近年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卻並無此類話語,有學者據此認為:老子並不反對儒家的學說,傳世本《老子》中有反對「仁義」的言論,係後人因仁義道德發生「異化」而暴露出其虛偽性,才於戰國時期添入書中的。 也就是說,早期道家並不排斥世俗道德。
* N! @! Q+ y& M5 ?. z7 B9 z  作為一種既追求彼岸世界之理想、又注重當下現實之生活的宗教,道教也要求信徒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優化現實社會的環境。這些要求,既有針對封建統治者的,也有針對一般臣民的,如君主須施行仁政、受恤臣民,官吏須忠於君王、清政廉洁,百姓須孝悌仁信、互相幫助,等等。實際上,這些都屬於道教所倡的世俗性道德規範。0 w/ l( k- A# W/ N3 k" K6 n, ?
  道教之世俗性的道德規範,早在太平道和天師道創立時就已提出,晉時葛洪曾將其歸納為「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唐宋時期,道教更幾乎將儒家的道德規範全盤納入了自己的說教體系之中,如杜光庭曾以仁、義、禮、智、信等為「大道自然」之表現,陳景元則將儒家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賢、九族和睦、尊老撫幼、教誨愚鄙、上下信向、百官稱職等皆視為是「修道」 。  f3 S7 \# L3 _9 K8 l6 c& U4 m, U
  全真道創立後,也通過制訂一系列的「戒律」而規定信徒必須履行世俗性的道德規範。如王重陽曾規定:「大凡學道,不得殺盜飲酒食肉破戒犯願。」後來,清代全真道王常月更根據傳授對象的不同而分別制訂了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等「三壇大戒」,如其「初真十戒」的內容為:一、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行;二、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三、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四、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真操,便無缺乏;五、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六、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七、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八、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卹貧窮;九、不得交游非賢、居處雜穢,當慕勝己、棲集清虛;十、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y% I: z3 Z' q9 v
  當然,不同的道派或不同地區的道教所著重提倡的道德規範,在具體內容上可能會不盡相同。如宋元時期淨明道的「八寶垂訓」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香港青松觀所倡「九美德」為:……。不過,其實質意義卻是相同的,即都是為了勸人從善。(转发)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与老庄

提起老子,真是一个千古绝妙的人物,我们首先提出司马迁在《史记》上,关于孔子见了老子以后,孔子对于老子所加的评语,也就是后来号称为正统儒家所不肯承认的话,那便是孔子说老子“其犹龙乎?”赞叹他是见其首不见其尾的妙人。
( L: ^: U* j+ n; o. C% o1 z    老子,是中国自古以来,隐士思想的总代表,他是一个博古通今,具有十分渊博的学问,而且富于超越尘俗的修养,不求名利的隐君于。。所以到了司马迁为他写传记的时候,也是捉摸不定,只好把那些有关于老子的传说异闻,一概记载上去,做了一篇忠实的报道。至于老子,是否便是李耳、老聃,或老莱子,一概不加肯定。老子其人的妙处莫名,不但司马迁在笔下,已经把他写成神龙见首而不见尾,后来又被人推崇为道家的宗祖,再被道教扯上做教主,登上太上老君的宝座,那就更是神乎其神了。
$ S6 j2 q+ d9 X* P/ X    我们不要忘记,在中国文化史上,把道家学术思想,判归老子的管领范围,那统统是秦、汉以后学者笔下玩的把戏,我们只要留心历史,便知在汉初有名的,用道家思想做政治领导的文、景时代,凡是讲到道家的学术,都是用黄、老并称的。到了司马迁著《史记》,举出他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以后,跟着便有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的著述,不但把周、秦之际的学术分家,使其门庭对立,壁垒分明,而且把道家投怀送抱,确定归在老子的户籍之内,于是后世学者讲道家,便有以老、庄具列的趋向。魏晋以后的道家者流,讲传承的系统,便有谓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等一系列的学术世谱出现了。
' m; n8 L1 [4 W2 I' F# F    其实,无论后世的道家与道教之徒,首先都接受了太史公司马迁父子的说法,先入为主,轻轻地蒙混过去,如果起司马迁于九泉来对话,一定非常可笑。司马迁著《史记》,及其自序之中,都说自己父子的思想,是宗奉道家的思想,而且也很推崇老子。后来班固父子刻意求工来著《汉书》,站在西汉以来儒家的观念,也说司马迁父子是道家的思想,推崇老子,而且有不以为然的按语。殊不知他已忽略了司马迁笔下微言大义的用意,他所说的道家,正是抬出来自上古,中国文化传承“学者所共术”的道统,他只是拿老子来做正面的衬托而已;如果他认为老子就是道家的宗祖,他为什么不专工罗织老子的事迹,为他好好写一篇伟大的传记呢?他能够空前地破格创例,为当世无赫赫之功,而素位而行的孔子写世家,而且写得那么伟大精到,难道就不为他父子所崇拜的老子也写一篇类似世家的传记吗?结果呢?在他著的《史记》里,他很公平的,只把老子归并在《老庄中韩列传》里去,就此一笔带过罢了。这就是司马迁用他习惯的史笔,要人在他全部的著述里,寻出他当时的处世环境;他既不同意于西汉以来,实际是阳儒暗道,却自号称为正统儒家的人物,同时也不同意自秦、汉以后,实际是方士变神仙的假道家的作风。可惜我们后来的学者,既栽在司马迁的笔阵里,又受刘歆、班固等人一再暗示的影响,加上被魏、晋玄谈的陪衬,便把道家的学术思想,扼杀在老、庄的户籍之内,忽略了道家真正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内容。因此,我们提到道家,便会以老、庄做为中心代表的观念,就此因袭联想而成了。(转发)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与黄老

道教,完全是以道家的学术思想做内容的宗教,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串中国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虽然道家与道教,在宗教色彩上,有时混淆不清,但在实质上,道教与道家,却大有异同之处。可是,一般习惯,对道家与道教的分野,区别不清,随便就加它一顶迷信的帽子,把它送入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列为虚无缥渺之间了。4 r0 t! U2 q* U! J) K2 w( ~, B. @0 S
    关于道家的学术思想,纪晓岚曾经从好的方面来看,评定它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当然,任何一种学术思想,正如天下事与物一样,都有正反、好坏的两面,道教学术思想,固然广博精微地综罗百代,但它流传久远,加上驳而不纯的结果,便变成“支离破碎,怪诞杂乱”,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抛弃一个传统文化的无尽宝藏,那是非常荒谬的举动。8 ~5 s6 i3 g4 ^- U- B  w" n
    现在为了尽量简化地介绍道家与道教,首先须要提出道教与道家的渊源。8 q" f! e" X7 ?6 s
    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把它简单地归纳分类,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老
) @0 R! B4 {9 A- q  [- |7 O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0 E# m' y& t/ h. ~$ T! G8 @' X. ~4 m2 \
    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也简单地把它归纳分类做四个来源:(1)渊源于道家: J# U  \8 ?% I7 W' C5 O# b
学术思想。(2)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3)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4)基本于( u9 w4 g; r5 m3 u  x
神秘学术的迷恋。( O$ v8 O* p9 m; ^( v7 z5 I3 Q
    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在秦、汉以后,往往以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做为道家的宗祖。所谓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但无论是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我们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黄帝做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习惯上,便有信与不信的了。凡是笃信道家的,自然毫无疑议,如果不信道家的,便訾议百出,笑它是不经之谈。其实,笃信道教的,却也未必承认黄帝为道教的创始者呢!究竟黄帝算不算道家的宗祖?而且他取得道家宗祖的资历,又有何根据呢?一般引证古书,号称为黄帝的著述,如医药书籍的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黄帝《阴符经》等,历来学者,几乎都公认是后世的伪书。除了在历史上,承认黄帝是我们上古民族创建国家,比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几乎无法证实他有可靠的学术思想流传下来。那么,说黄帝便是道家的宗祖,又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信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对于文化历史的观念,向来易于忽略的问题。我们须要了解上古的学者,对于我们远古历史与文化的追寻,要想上溯黄帝以前,除了传说的资料,值得存疑考据以外,实在缺乏文献上比较可靠的证据,为了学术上的谨慎忠实,所以便断定以黄帝为始祖。因此,凡是讲到中国文化历史的渊源,便也都从黄帝讲起了。如果依照道家流传的,所谓值得存疑的资料来讲,我们的民族历史,便可高推到一百多万年前,至少也有十几万年的悠久,似乎有点那个?所以用史笔一判,便很客气地断定以黄帝为开始。道家素以黄、老并称,自认它的学术渊源,是远绍黄帝,这就是表示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根据中国上古文化正统传承的观念,并非是故做玄虚的谎言。(南子·修务训》中说:“世俗之人,多贵古而贱今,故为道家,皆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汉代著《史记》的司马迁,他生在淮南子以后,比淮南子更了解这个思想,所以他在写道家方士的《驺衍列传》中,便说:“先序今而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这就是说明黄帝,是中国学术上共同所承认的文化共祖,岂但只是道家如此而已。(转发)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 化 地 位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文) 郭 武
) n* Z! Y* E/ j$ ?7 Z7 P5 m  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
; A- U4 L0 J  E% i1 _4 r0 l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或以為西方哲學重在關心宇宙,而中國哲學重在關心人生 ;這種看法若針對儒家而言,並無不妥,但若用來看待道家道教,則有失偏頗,因為道家道教實際上很關心宇宙的根本問題,如老子早在先秦時即以為:宇宙萬物皆由「道」產生而來,而「道」則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種看法,不僅屬中國哲學史上對宇宙根本問題的首次闡釋,而且與現代科學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也頗相吻合。  [  W2 m) f0 {3 n' C' U/ U
  老子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看法,為後世道教所宗承,並由道教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闡發。不僅如此,道教的宇宙論還對儒家的學說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學說本來只關心現實的人生問題,而少對宇宙根本問題的思考;宋代以後,儒學方多從宇宙論的高度來對社會倫常加以論證,將「三綱五常」等上昇為能與宇宙本體相通的行為規範,形成了所謂「理學」。而理學之對宇宙本體的認識,即多受道教影響,如其開山鼻祖周敦頤用以闡發理學宇宙觀的《太極圖》,實本自道士陳摶所傳之《無極圖》。  T% ^& Y) t/ U: h* G0 H; B
  其次,道教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前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而追求長生則首先須祛除疾病,因為疾病可以損害身體健康甚至導致人的死亡;此外,道教還有著同其他宗教一樣的慈悲胸懷,以廣行善事、積功累德、濟世利人為務,甚至以之作為得道成仙的條件之一,這也促使道士們不僅關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是故,學道者往往兼習醫術,以致有所謂「十道九醫」的說法。據統計,漢末至隋唐五代道教醫家所佔同時代醫家的比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宋代以降,這種比率亦約有百分之十。在中國醫藥學史上,很多重要的醫藥典籍和著名的醫家都與道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藥學的奠基之作《神農本草經》等的形成,皆與黃老道或方仙道有關,至於一些著名的醫家,如著《肘後備急方》的葛洪、著《養性延命錄》的陶弘景、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孫思邈等,也都屬道士之列。
6 w" n' P; z, L3 }# S/ E  除了哲學和醫藥學外,道教還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歷史上,道教曾廣泛運用散文、詩詞、小說、戲曲、音樂、繪畫等手段,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觀念等,如著名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及《朝元仙杖圖》俱屬此類,而道教常用的「游仙詩」和「青詞」等還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一種體裁。其結果,是大大豐富了中國的文藝寶庫。
& T' t, ~+ ]5 k2 k- f( v( ]  不僅如此,道教所追求的逍遙自由精神還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文人的浪漫情感,道教的許多典故也為中國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題材。例如,唐詩創作中最具飄逸靈氣的李白與李商隱,實為多受道教精神熏陶的道門中人;宋詞所使用的詞牌,至少有四十種與神仙故事或道教活動有關;元曲中的許多作品,如《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亦取材於道教典故;明清時期的著名小說,如《封神演義》、《四遊記》、《綠野仙蹤》乃至《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也多以道教思想為宗旨或深深地烙有道教文化印記。
3 q* I0 {# `: w; o; P
( {) N; V+ X2 V7 O  最後,我們想談一下道教對今日所謂「環境保護」的貢獻。
0 L+ w+ u- L. e- B0 f: |" o: s道教認為,人與萬物共同稟「道」而生,故「萬物與我為一」,因而主張人應該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不能隨意地破壞自然環境。如道經言:「野外一切飛禽走獸、魚鱉蝦蟹,不與人爭飲,不與人爭食,並不與人爭居。隨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時之氣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無故張弓射之,捕网取之,是於無罪處尋罪,無孽處造孽,將來定有奇禍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更以戒律的形式規定「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以毒藥投淵池及江海中」、「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文昌帝君陰騭文》也勸人「勿登山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等等。這些戒條,無疑是較早的環境保護措施。
5 ^' Z- F+ f. H. Y3 J7 r  此外,道教徒還遵從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教導,主張「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 ,這對於我們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杜絕「竭澤而漁」式的開發,維持可持續發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 i- t, K3 H# Z6 q" B; H  總之,古老的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啟示。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現 代 意 義

(文) 郭 武 / r0 k7 A+ _- z3 e5 E( U/ T* q
  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很多觀念和主張對於現代人類的生活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9 ^& I, M' ?, u" E- e1 [
  道教推崇「自然無為」,這對於現代人調適自己的心態、端正自己的行為即有著深刻的啟迪。「自然無為」不僅是「道」的根本屬性,也是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現代人若能以「順其自然」(不強求)的態度來直面一切,則不僅可保持個人的心態健康,而且可杜絕社會的許多紛爭。當然,這裡所謂「自然無為」,並非指消極厭世的無所作為,而是指順應規律的不強作妄為,其最終目的乃在於達到「無不為」。道教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而主張積極的有所作為,如其以為「道」一方面是「湛寂不動」(無為) 的,另方面則又可「應物而動」(無不為),故所謂「聖人」亦應當「靜而處己,內聖之道以全,動而接物,外王之業以成」。不僅如此,道教還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倡導人們在現世中通過努力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是,道教在提倡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時,非常強調必須「循理」、「因勢」(遵循客觀的規律),而反對單憑個人的主觀願望去蠻幹,做出「以火熯井,以淮灌山」之類的蠢動 。
: j/ F- N% |* ?, S  H! q  U  F  道教的「自然無為」或還可給現代社會的管理者以某種啟示。觀乎中國歷史上的幾個鼎盛時期,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其最高管理者皆奉行了道教的「無為而治」之訓 ;反觀歷史上很多失敗的管理者,則喜用手中的權力來干預社會(或行業、企業)的正常運作(如上世紀中國大陸僵死的「計劃經濟」體制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之類「人定勝天」的壯舉)。由此,我們亦可更深地悟出道教「自然無為」觀念的實用價值。8 A$ n8 K6 X$ K* I9 |5 E
  道教又主張兼容並包,這對於現代人獲取事業之成功並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樣有著巨大的啟發。老子云:「容乃公,公乃王。」後世的道教正是依此訓而「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各家學說的長處,才逐漸發展成一種「雜而多端」的宗教,並最終成為「中國根柢」的。事業的成功需要兼容並包,這種例子並不止道教一家,如現代北京大學之輝煌有賴於蔡元培「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所奠定的風格,當代中國之發展有賴於鄧小平所製訂的「改革開放」基本國策,亦是典型例子;與此相反的例子是,學術因「近親繁殖」而致的缺陷、國家因「閉關鎖國」而致的衰敗,等等。不僅一個國家、一所學校(一個團體)的發達需要兼容並包的方針政策,同樣,一名領導、一位常人的成功也需要兼容並包的博大胸襟,我們通常所說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宰相肚裹能撐船」、「和而不同」之類話語,就有這個意思。此外,兼容並包不僅是一種事業成功的策略,而且還應是一種人生豁達的態度,它也有寬容別人、包納異見的含義。如果我們能夠在為人處世時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則不難有融洽的人際關係,並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遠離「小人長戚戚」之煩惱。
" e2 u# d4 P  m, W4 e  道教的長生成仙信仰,也對現代人類的生活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長生成仙雖是道教獨特的信仰,但這種信仰在本質上卻與各種宗教的終極追求是一致的;無論是道教的「仙境」,還是佛教的「淨土」,或者是基督教的「天堂」,其實質都是為了超越現世而永駐美好的「彼岸」,屬於人類的精神寄托之所。不僅如此,道教的長生成仙信仰還包含有很多現實的價值,如其推崇「長生」即包含對人之生命和身體健康的珍重,而其對「成仙」的追求則要求人們注重對心靈的修養,至於其為達長生成仙而行的導引、行氣、服食、按摩等修煉方式,亦皆具有重要的醫學養生價值,對提高現代人的生命質素大有裨益。
0 |6 ?# K: |+ J; P  道教追求永駐「彼岸」,並不意味著其放棄「此岸」的現實世界。道教主張「出世」應與「入世」相結合,以為「人道」乃「仙道之階」,顯示出了一種強烈的「濟世」精神。無論是其為淳化世風而立的道德規範,還是其為拯救世難而行的齋醮科儀,都體現了這種「濟世」的精神。而這種「濟世」精神,對於現實社會的發展進步,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也正因為道教有著強烈的「濟世」精神,故其思想中多含有我們今日所說「人權」的觀念--除了對生命的重視外,道教還主張男女平等、種族平等,並力倡自由與民主,宣揚勞動致富、多行慈善等。這些觀念,俱體現了道教對於「人」的關愛,其現實意義自不待言。
4 \6 p( w6 w- E  道教不僅關愛人,也關愛大自然,並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熱衷探討的「環境保護」問題。道教認為:人與萬物共同稟「道」而來,「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故人應該與自然界和諧相處,而不能隨意地破壞自然環境。如道經《勸世歸真》言:「野外一切飛禽走獸、魚鱉蝦蟹,不與人爭飲,不與人爭食,並不與人爭居。隨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時之氣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無故張弓射之,捕网取之,是於無罪處尋罪,無孽處造孽,將來定有奇禍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更以戒律的形式規定「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以毒藥投淵池及江海中」、「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文昌帝君陰騭文》也勸人「勿登山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等等;這些戒條,實屬較早的環境保護措施。此外,道教徒還遵從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教導,主張「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這對於我們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杜絕「竭澤而漁」式的開發,維持可持續發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 H0 a  R4 z' X& u  總之,古老的道教對於現代人類的生活是有著很多積極意義的。有人甚至認為:道教之學乃是參天地、讚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其價值觀念體系能夠寄托全人類對於人生價值的關切,並且,由於其具有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品格,故可作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交匯點並以之為基礎而建造出一個新的世界文化模式,以解決當今全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難題。 (转发)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 要 神 靈

(文) 郭 武 + j3 y; G- L2 G* x  j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這與基督教等所謂「一神教」不同。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面只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 g; z  ?7 B6 }% c- q4 D7 r
    1.三清 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說法始於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後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1 ?4 R# Q7 J: n3 B0 j$ ]0 \$ [& B    2.四御  四御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玉皇大帝(總執天道),中央紫微北極大帝(協助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上帝(協助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極大帝為四御之說,具體為:北方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方南極長生大帝(總御萬靈),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總御萬神),東方東極青華大帝(總御萬類)。8 a5 Z5 H7 Q" U8 T0 J
    3.諸星神 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星)、 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 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斗會」、「南斗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0 ^5 U' R/ K% X9 [9 a  a7 F4 I
    4.三官大帝 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歷說法頗多,或說起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2 ^: {8 s! d2 C- P  Q    5.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於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 J/ M) l  i* o% o- A) l  w, U    6. 文昌帝君  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堊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於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 ]/ j$ |/ f) g3 J, I- |) {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祂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道門定制》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跡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歷世真僊體道通鑒》等,俱記有歷代神仙得道之事。(转发)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歷史源流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文) 郭 武 * @0 ~9 l* y* G" T! b3 M" ~
  道教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人渴求長生不死的心理和行為中。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八千餘年前﹐中國的原始人類就已表現出他們對生命存在的頑強追求,如這一時期的「山頂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徵生命之紅色(血液)的赤鐵粉,以圖喚回死者的生命。記錄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經》中﹐也有關於「不死國」、「不死民」、「不死樹」和「不死之藥」等的記載。戰國時期,人們又多相信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等神山,「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並由此出現了許多以追求不死成仙為務的方士,被稱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漢時期曾活躍一時,係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 j8 |+ X& Y  l/ k! T2 Q  「方仙道」的活動,多屬具體的實踐行為,而較少有理論的成份。後世道教的思想理論,主要來自於先秦道家哲學。春秋時期,老子曾闡發了一套關於宇宙萬物產生、存在及運動變化的理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得以產生的根源及賴以存在的本體,主張人的活動應當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以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由此而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世道教的發展奠立了理論基礎。戰國時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黃帝、老子之名來闡發養生、治國理論,被稱作「黃老道」。「黃老道」的學說,實已不僅限於老子道家,而是還「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了儒、墨、名、法諸家之長;這種融諸家學說於一爐的「新道家」,在秦漢時期的影響也很大,同樣屬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V& V! ~% i* J9 T
  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西南蜀中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 ,並造作道書二十五篇,從而創立了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在中原地區,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舉行反抗東漢王朝的起義。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出現,令道教開始成為有嚴密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的教團,故人們多視其為成熟宗教形態的道教之正式形成的標誌。後來,張角的道團遭到統治者的鎮壓,其餘緒逐漸融入天師道;蜀中的天師道則因受制於曹操大軍而被迫遷出西南,並從此開始「分佈天下」 。
% n6 j4 U7 K4 p# \, E! o" x0 v  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中涌現出了大批新的道經,並出現了許多新興的道派,如崇「靈寶經」的靈寶派、崇「上清經」的上清派、崇「三皇經」的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燒煉的金丹道等等。不僅如此,當時道教中還涌現出了葛洪、陸修靜、寇謙之、陶弘景等一大批傑出的人物,對道教思想學說的發展、經典文書的整理、組織制度的完善、神仙譜系的制訂等作出了很大貢獻。如葛洪曾撰有《抱朴子內篇》等,對「仙道可致」的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證,並對道教的修煉方術進行了總結;陸修靜則編有《三洞經書目錄》等,確立了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來編纂道教經典的體例,並為道教制訂了較為完善的齋醮儀範;寇謙之又宣稱得太上老君降賜《老君音誦戒經》,並據之「清整道教」,對當時道教組織制度中的一些弊端進行了革除;陶弘景則通過編纂《真靈位業圖》,仿照人間的封建等級制度,對道教的群神眾仙進行了有序排列。經過這些道教領袖的努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無論是在思想觀念方面、還是在行為儀範方面,都已顯得較為完善。此外,這一時期的道教為了更好地生存,還極力攻擊利用道教來組織反抗統治者的活動,努力將道教改造成了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官方宗教。9 ~& Q# e6 M6 t4 e
  經過改造後的道教,逐漸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並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唐宋時期,道教不僅信徒眾多、宮觀廣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義、修行方法、科儀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進步。這一時期,傳統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繼續發展,如由上清派衍化而來的茅山宗在唐宋時即頗為顯躍,由靈寶派衍化而來的閣皂宗也於北宋初在江西閣皂山興起;張道陵一系的天師道,雖在三國以後影響頗為衰微,但至北宋時又開始在江西龍虎山顯露聲勢,被稱為龍虎宗。南宋時,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得宋理宗詔命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從此,龍虎宗遂成為「三山符籙」(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的領袖。
' v* L5 Q; a% T( @. {  唐宋時期道教中所發生的最重要的事,當推靈魂成仙說及內丹修煉的興起。早在隋唐之際,傳統道教所宣揚的服食丹藥以求肉體飛昇成仙之說,即因難以在現實中兌現而陷入了困境;於是,而有「重玄學派」的道士破斥傳統的「導引丹藥」之類的修仙術為小乘法門,力主修養「心性」方為大乘法門 。後來,經過成玄英、李榮、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等唐代「重玄學派」道士的努力,傳統的肉體成仙之說更進一步遭到了破斥,而靈魂則普遍被視為是承擔成仙一事的主體。與此同時,以修煉體內精氣神為要、追求「陽神出殼」為務的內丹修煉也逐漸流行,並出現了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的「鍾呂金丹道」。
  t2 w+ \* S4 g1 b5 i' ~# _: t+ @  宋金之際,王重陽承鍾、呂之說而創立了全真道,令內丹修煉功夫及靈魂成仙學說逐漸在道教中佔據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主張「性命雙修」,追求「真身飛昇」,並有著一套較為嚴密的組織制度。入元以後,該道派因丘處機曾西行面見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過蒙元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以致短期內即傳遍了全中國,「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莫﹐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由於全真道有著顯赫的政治地位和龐大的宗教勢力,故原在南方傳布的「南宗」等主修內丹的道派多往往自稱是全真道的門徒,以全真弟子自居;這樣,主修內丹的道派在元代就相互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幟之下。與此相應,自元成宗於元大德八年(1340年)加授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符籙」後,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籙道派如淨明道、神霄派、清微派等也皆紛紛歸聚於「正一道」的旗下,令符籙道派逐漸凝聚成了一個整體。這樣,內丹道派以「全真」為主、符籙道派以「正一」為宗的對峙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x* o# k; x& W" K% p
  明中葉以後,道教逐漸失去了統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國民間卻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許多新興的民間宗教都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一些邊遠地區的道教活動也依然興盛。( Y6 r( f$ X2 {; I1 G' U
  今天,道教不僅在中國繼續發展,而且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流傳。(转发)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老君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太上老君生卒年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 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 G; O. `5 J( e, f9 O
- M! ?9 }4 K2 n- I; A    在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最为广为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要算是《道德经》。《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虽然比较难明白,但我们可以说「道」的意思是「 自然」。. z# f, C- m6 ?# Z

0 w8 Q2 a7 v/ H0 V- B+ o    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道家认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请愿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对于政府,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道德经》的影像巨大。这本书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6 s. Q! Y6 `/ A8 Y# N7 @7 B7 I" A7 E: j8 N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他之被神圣化,始于东汉。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设天师道,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为祖师,并尊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其 后道教典籍将老子极度神化,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一救苦护身经》

此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假托元始天尊演说,宣称太一救苦天尊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世人如遇各种苦难,只须唱呼"太一救苦天尊"之名,念诵圣号,天尊即应化现身,前来救护。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在西方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今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其实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6 U) ]1 x) [# t+ M
* Q, b8 D+ c/ {9 ^  早在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都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
! t' l" G! _" N并自觉地从中得到思想资源。 # p. y$ J* o$ {" v
6 s: t$ P6 L0 G# Z% U& J
发行量仅次《圣经》 8 ?8 _" ^0 o; ?
2 V9 J. f& `7 Z7 B1 v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 * j, y0 d$ [( G; R' h
9 ], j5 m; B9 @) F1 j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5 C% S8 d$ m' }  |5 J3 m
1 r' N* l& E) Q* v  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三个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然有人把《道德经》分作《道经》和《德经》。
% Z/ u* @" z2 u3 p, F5 P5 }; G+ ?9 T4 {2 P/ F7 B! l  ]
启发西方学术界
: L7 N5 p* T2 u% i3 X% v
% t( H2 I  `3 `8 A  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是较早接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他从到过中国的传教士那里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曾试图翻译《道德经》。他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的二进制思想,是现代数理逻辑的雏形。 3 ?! T5 ~( ?  L5 E/ _
7 W) ^& B3 L7 l& g' f3 q# y
  现代哲学中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有叔本华和海德格尔。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生活态度都从老子那里得到了精神支持。 , v+ g, _& l& q: b; ]: d& T- B

. f5 K  F1 x4 c* d- a  西方哲学家袅爬悀l思想,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他们发现,《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中庸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等,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5 Y( |+ a7 d+ j- z% Y& r: ^* n( l  j8 i4 x
  后现代主义提倡的无中心、无基础、轻理智、重陶冶等相对主义观念,都被看作从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启发。无论是美国的罗蒂还是法国的德里达,都表示自己的哲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 u4 p; K1 c3 {9 a6 V; Y" ]
2 a& O4 \( u) |* S( f+ N: C西方人各取所需 / }- p6 n! ?) ~- A4 Z

* R; U) z! N  M$ r$ U; i4 Y  对普通西方人来说,《道德经》是他们可以“各取所需”的“法宝”。英国的一家小公司为了经营发展和协调内部关系,从《道德经》中获取灵感,提出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在短短几年之内盈利激增了200%,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据悉,美国荷里活影星莎朗.史东凭着《道德经》走出了离婚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 S( N* n, I& f" c& x6 B1 v8 [" S: w. u5 c* \6 X. N$ q0 ^
  当然,更多的西方人认为《道德经》提倡了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如同《圣经》为人们建立的行为规范一样。 " {6 t; A! V, d9 g$ q5 @7 J
/ n1 B4 J. F7 A: B# Z# r
  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J.J.Clarke)在新着《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中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渐普及,归结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中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香港文汇报、作者:钟舒)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真教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 “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⒆他们以“苦己利人” 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成仙证真的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 “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 ”相近似。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 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王嚞及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气,使作还同傀儡。”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王嚞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 “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邱处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如此等等。 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宣称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 邱处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王嚞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似的。 先性后命的内丹学说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天上大道”。他们的内丹术渊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嚞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邱处机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首领从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道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 “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女从前债”。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世冤仇”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 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邱处机 “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邱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王重阳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大型搬家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预测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群经之首,帝王之术"。也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光辉结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故而又有"大宗之法"之称。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治国安邦,匡扶社稷,下至平民百姓趋吉避凶,为人处世,应用者甚多,使之来于自然,发展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是一座藏有万象天机的信息贮存库。. c( ]& n& E0 ~/ q* P

& ^" X3 H4 `" J      在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处处闪烁着高科技之光的星球上,《周易》依然在世界上享有"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美称。历史的巨轮早已载着这颗"皇冠上的明珠"驶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新时空里,新一代"易坛泰斗"又在集古人之大成的基础之上,敢于扬弃先人之立论,言先人之未言,尽诸书之未尽,大胆审视易文化之缺憾,填补易文化之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为《周易》注入了新鲜血液。进而使《周易》这门科学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人文科学,自然与社会科学等各领域发挥超前预见,指导和操纵作用。
2 ?. Z  g( T% N
+ `% Z, J( D; q$ \% N2 ^- B* S7 l. r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人用《周易》来预测经济效益,前途事业,企业策划,捕捉机遇,因超前预见能把握时机而趋吉避祸,所以,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指出:"《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
8 G% f! B- ^  ?. D$ X2 `5 h7 N' Y
      易海深邃浩瀚,它那独特的魅力千万年来使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希望先生"毕业于当时国家知名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十几年前,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东北电力局云峰发电厂工程师的职务投身于易海。在这浩渺无边,深不可测的易海里,他呕心沥血,几经沉浮,仍愿淘尽千万浪而不改初衷,终于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汗水与天赋,悟性与灵感,终于铸就了一朵绚丽的易苑奇葩! "希望先生"对事物的预测落地应声,所言必中,并已经掌握了超时空预测法,可以不与客人见面,随时随地,即使身在异国他乡,只要一个电话,即可随时预测,指点迷津,出谋划策,使你尤如久旱喜逢雨,柳暗花又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之感!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派别

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道德经》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尊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阐释。创始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曾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受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使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而在民间则继续流传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平民的斗争中,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旗帜与纽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的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7 T0 ?8 A. O9 g. C3 [: Q# Y

4 ^5 Z" i# n% @0 o  历史 初创 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同时吸收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在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道。因后世道教徒尊张陵为天师(一说陵自称天师),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5 s3 [- e) {5 [1 z+ R( ?, i3 z
, Z6 |8 c! s  M! r: p
  汉灵帝时,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天下”。教徒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于中平元年(184)发动起义;因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为标志,故人称“黄巾”。它和五斗米道相呼应,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旗帜。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被封建统治者残酷镇压,逐渐衰微。张陵之孙张鲁割据汉中20余年,传播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政局稳定,得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建安二十年(215),张鲁归降曹操,拜将封侯,五斗米道遂得合法传播,影响日增。
5 _2 H  O( Q+ z8 L5 G
. F5 V) ?" \: l; ?  思想渊源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教派,教义基本一致,其思想和道术源于:
* z8 B8 b- b; C2 E4 k
  x7 S) V: w8 j/ i, q  ①古代鬼神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视为神灵,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等崇拜活动,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这种鬼神思想,并不断将许多神灵纳入道教。
6 V" b) a& e7 ~" k$ o% T
, |2 D+ ^% g4 I; _  ②巫术和神仙方术。古代殷周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能交通鬼神。这种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方式遂为道教所吸收。战国以后神仙方术渐盛,神仙思想在《庄子》和《楚辞》里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被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方术士亦逐渐演化为道士。
5 |6 [, ^/ M' j: s+ R5 M# A+ O4 U7 ^! L8 s. t
  ③谶纬之学。阴阳五行思想起于先秦。汉代从董仲舒起,开始以这种思想解经,逐步形成谶纬之学。西汉末至东汉初,谶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合流,以阴阳五行推验灾异祯祥。道教融合了谶纬思想,并汲取其作为方术之内容。
& m- m$ m; `' K0 i1 Q" p. w
3 |; o2 C! l; z  ④黄老思想。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景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治黄老之学者蜂起。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治黄老之学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而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这些条件和佛教传入的影响,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
0 \3 d: H/ E! f. T) M9 j0 d  }5 O2 V6 i
  分化 魏晋以后,道教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向上层发展。东晋葛洪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为道教构设了种种修炼成仙方法,并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对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攻讦民间的早期道教,诋毁农民起义,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以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认为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以后,上清派、灵宝派等相继出现。道教在上层化的同时,民间仍然流传“通俗道教”。东晋末,孙恩利用民间五斗米道组织起义,后虽遭镇压,但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T3 n( ?1 ~' O8 P% M/ y# S: I+ q

5 }" i0 x4 n6 P2 X* U  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太武帝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引者)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辅佐北方太平真君,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宋明帝时(465~471),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指葛玄、葛洪──引者)”,搜罗经诀,尽有上清、灵宝、三皇等派经典,遂“总括三洞”,汇归一流;又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并仿效佛教修持仪式,广制斋戒仪范,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遵奉”,称为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以后,逐步定型。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至大。
2 x" `( t. `) h1 S. T! x4 C
- U) l0 P! t) `' _7 n  隆盛 隋唐北宋时,不少帝王崇奉道教。唐代统治者,自称老子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唐高祖于武德八年(625)规定三教次序:道先、儒次、佛最后。高宗于乾封元年 (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令“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视道士为宗室;开元二十九年“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天宝元年(742)又将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玄宗还亲自为《道
. X6 j0 J- u3 {. w1 M3 z
$ f7 j3 }- V  P* x8 ?德经》作注,制令士庶均须家藏一本。会昌五年(845)武宗兴道废佛。北宋统治者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宋真宗称赵玄朗为其族祖,奉作道教尊神,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并亲自为多种道教经书作注;改僧尼为德士,令穿道服,加入道学。唐宋统治者的一系列崇道措施,对道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时道士人数大增,宫观规模日大,神仙系统也更为庞杂;经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研究道经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相继出现。如隋唐时有王远知、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吕洞宾、施肩吾;五代十国时有杜光庭、闾丘方远、彭晓、谭峭;北宋的陈抟、张紫阳、陈景元等,他们对道教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 C! G2 y# X4 U0 |: |3 o" y. i0 C/ \( [
  南宋偏安,在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形势下,道教内部的宗派纷起。新起的道教宗派,力图革新教理,大多主张道、儒、释三教结合;在修炼方术方面、着重于内丹,强调精、气、神的修炼。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儒、释、道兼容的全真道。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的太一教,均行之于河北。但历时不久,即湮没无闻。唯有全真道因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一时。南北天师道为与新起的全真道相抗衡,与上清派、灵宝派、净明道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正一道。于是,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继续流传。
" @1 p2 H9 g) W" O" b7 _- i9 v2 B4 b' V( ]* _9 C
  式微 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衰。清代重佛抑道。乾隆时,正一真人官阶由二品降至五品。禁止差遣法员传度,限天师率本山道众。道光时,停止朝觐。道教在上层的地位日趋衰落,而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仍很活跃。以各种宗教互相融合为特点的民间宗教,虽然派% Y/ w) @& K4 d+ r, r4 [, ^( K: i/ ?

2 C3 i9 [( l& P' D系繁多,思想渊源复杂,但其中有些教派在思想上乃至组织上同道教仍有一定联系。( o* u8 @7 J1 V9 j
5 `; m. ~; O8 u
  向外传播   唐代以后,道教曾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教经籍,远播欧美。近年来,国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和学术团体日益增多,国际道教研究8 b4 F/ T  V" p7 N
. o  l* {7 [' e9 V
的学术活动,也渐见活跃。
: N! `6 ~' e5 d3 h5 N7 r: q% U% l# D- \0 K& F' b
      教派 东汉道教初创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区分。晋代和南北朝以后,又有上清、灵宝等派别先后出现。各道派教义思想基本一致,只是道法和道术的侧重点不一,或师承系统有别。而真正各立门户的宗派,当是从南宋和金、元南北对峙之时开始。这时有四大教派:
: D: A  t2 h3 h: Y9 O' d
1 t/ P3 X5 B' _( b( K7 \! a  ①正一道。道教各符□派的总称。亦称正一派,系由天师道长期演变并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融合而成。其标志是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元大德八年(1304)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此后,江西龙虎山传天师法□的龙虎宗(正一派),清江阁皂山主要传灵宝法□的阁皂宗(灵宝派),江苏句容传上清法□的茅山宗(上清派),皆统一于正一派,天师道从此亦名为正一道,其他如净明、武当等支派均属之。- h; O$ a' Y4 j, a
0 f" n. ?7 L+ t1 I6 g9 R5 S% {
  ②全真道。亦称全真教。由王重阳创于金大定七年(1167)。主张三教合一,认为三教同源,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主要经典,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不事黄白之术。在教规上,严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全真道的支派较多,属于依托北五祖的有钟离帝君钟离权的正阳派,纯阳帝君吕洞宾的纯阳派,重阳祖师王重阳的重阳派等;属于北七真创立的有邱处机的龙门派,刘处玄的随山派,谭处端的南无派,马钰的遇仙派,郝大通的华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孙不二的清净派。此外,北宋时张紫阳撰《悟真篇》,传紫阳派,本不属全真道,因元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和张紫阳所传,统归全真,后称张紫阳所传为南宗,王重阳所传为北宗。
4 n. ?- ^/ `" ~- r. {' b3 p% `. Y6 d1 d0 I; B. H2 F$ i: F
  ③真大道教。亦称大道教。沧州刘德仁创于金初。崇尚《道德经》,并吸收部分儒、释思想。不尚符,不重飞升化炼之术,亦不讲长生久视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一时信奉者甚多。元末逐渐衰落无闻。) y$ j. H1 Y/ k0 F
) B0 I2 e3 U& t
  ④太一教。卫州萧抱珍创于金初。该派道士须出家,与全真道相类;以传“太一三元法□之术”名于世,善祈禳术,以符□为人治病,则又近天师道。传至七祖萧天佑(嗣教约当元仁宗、英宗之世)后,逐渐与正一道合流,其后事迹不详。
' B1 D. T/ Y- `# ^7 S+ k/ K3 D0 k  V
  在真大道与太一道消失以后,全真与正一便成为道教的两大宗派,流传至今。' H' O% G1 I7 E* ?* e

. l5 k7 {" f6 {% {' x  信仰与教义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教的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无不发端于此。道原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德经》里,把道视为“虚无”,它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则把道解释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这些得道成仙的思想,皆为道教所利用。他们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性”,“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阴阳、万象皆由此化生。
  P! L  o' t5 [& m/ E+ f+ \( @8 Q1 ]6 H/ G: Q4 i9 R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相传为张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中,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犹龙传》又谓:“老子即老君也,乃大道之身,元气之祖,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六朝时,道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三清尊神。以后,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人鬼在内的神仙体系。梁陶弘景“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捋其高卑,区其宫域”,对神仙地位作了排列。道教认为,神仙在其神仙朝班中,各有其不同的品级;并且各有其神通,相成相依,形成无所不能的神力;神仙各有居住的仙境,如“十洲三岛”、 “天界”和“洞天福地”等。  道教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视“道之在我之谓德”。因此,认为只要认真修道,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按照这一众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功和道术,如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外丹、内丹以及斋醮、符□、守庚申等等。不同道派对修炼方术各有侧重,有的重斋醮符□以祈福禳灾,名为符□派;有的重清修炼养,名为丹鼎派。但都认为:“识元命之所在,知正气之所由,虚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补之,使表里兼济,形神俱超”,虽未升腾,也“必谓之挥翼于丹霄之上矣”。
6 B/ K. v0 `1 i1 Y8 p, l' K- z$ e7 w' c6 |/ ?6 e- h+ i
道教的宗教活动有日常诵经礼忏的功课、逢年过节的祭神祝祷以及为信徒作道场祈福消灾等。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礼拜、诵经”和“神思”就能达到“洗心净行,心行精至”的目的,而“收心离境,住无所有”才是“学道之初”。
& A+ a) J0 r; Y1 K, z5 y3 Q" v* |6 g' T0 O
经籍 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道经凡670卷,符□500余卷,共约1200卷。此后,为了阐发教义、与佛教相抗衡,造经日多。《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皆于晋代陆续出现。据考证,上清、灵宝等均系经之总称,各统经数种或数十种,“后人据先出道经,敷演增修,仍题以原名,卷帙遂因而增多。又据所统经文,修撰斋仪,仍编入此经,种数亦因以孳乳”。隋朝道书增至377部,1216卷。唐开元时,玄宗发使搜访,道经数目又增至3744卷(或称5700卷),并列入道藏,以后历代皆有纂修。至明英宗、神宗时,《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所收之道经已增至512函,总计5485卷。
/ C" H/ l) ^' F' R8 h- L1 I; ~
1 _0 x) W/ J2 |  m  u1 i$ x道教经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在东晋葛洪时,道书仅分为经、记、符、图,其中间有涉及服食、炼养、符图、算律的。南朝宋明帝时,陆修静上《三洞经书目录》,始并入方药类。北周武帝时《玄都经目》增入诸子论。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更分道书为二十五类,即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正统道藏》的分类方法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内容较《通志》的记载,又有所增加。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编纂《道藏辑要》,收入道书200余种,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二十八集,共200余册。内容有道教的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等,其中还包括部分明代正续道藏以后的晚出道书。  y6 {) f& H" x  v2 u$ w( ]6 k& l

: j+ S1 M' ?) _, X7 b4 G  道教经籍,卷帙山积。一般道士鲜有能触及全藏者。从道教初创时起,仅《道德经》为道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张鲁在汉中,还设置祭酒之官,专为入道者讲《道德经》。隋代“受道之法”就增演为“初受《五千文□》,次受《三洞□》,次受《洞玄□》,次受《上清□》”。据后来有关宫观生活的记载,全真道士一般只诵《道德经》、《玉皇经》、《清静经》等,而正一道道士大都习诵师授传承的斋醮经忏。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他说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夜来风雨狂,将鸣凤山冲洗得干干净净.今天太阳出来了,游玩的人群中,有道教信徒,善男信女,古稀花甲老人都来到了八卦岛上,有的继续前进去爬山,有的徘徊在八卦图的周围,你一句,我一句,闲谈"太极图".有位道教信徒说:“你们谈的不对,这里乐师傅他懂,我去请他。”他来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请他说。
9 Q1 c: g5 m( z  q
" k# P. X0 G/ H: H$ C8 U! D       乐师傅说:“请看八卦图中间的一个圆圈里面装着一黑一白的两条‘阴阳鱼’,图中阴阳间的S线,叫灵界线,黑色的为阴鱼,白色的叫阳鱼.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阴鱼中有一点白为阳,像鱼眼,阳鱼中有一黑是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对立又相生;一个事物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是因为大到极点,故称为太极,物极必反,太极了,就会出现分化,故阴阳分离,分成了天与地,它以阳爻代表天,以阴爻代表地,这一阴一阳就是组成八卦最基本的符号.按理说,太极图应该和易经一样古老,因为周易的《系辞》里边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可见太极应该早于周易而存在。
4 n. @) |2 [2 m9 N% P5 h" L. D' [2 l5 r( v
      “太极图是道家的宇宙极和方法论的模式图,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起始,起初是有一个总的规律在那里支配着.在所有物种产生之前就有这个规律了,这个规律叫什么呢?说不明白,勉强起个名字叫‘道’,由‘道’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宇宙.这是‘道生一’,然后由这个混沌的‘一’,又开始分离出两种基本物质即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也就是‘一生二’,后来的万事万物都和阴阳两种物质有关系了,‘法于阴阳’,由这个阴阳组成新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含有阴阳的共同体,把它叫‘三’,道生一,一生二,然后二生三,这个三就不是原来的那个零空了,在零空里面有了阴阳的内容,阴阳共存同于一个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离开了一方,这个统一体就不存在.阴阳存于一体中,于是构成生命,构成万事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所以阴阳间的关系在太极图中得到根本反映,阴阳互根,这个规律找出来了,然后再看阳中的这个黑点,它是表示阳中有阴,阴中又画出白点,表示阴中有阳,负阴抱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之间的关系全都反映出来了,再进一步看,阴和阳之间的这个‘S’曲线标志着什么呢?曲线横着来看,有起有伏,它表示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
" ?, C; _/ x6 r6 E/ v/ Q) `$ u( t4 B2 m/ \
       “阴阳鱼里能反映出几个大规律来;质量互变规律,因果规律,极及律都道出来了,你看这个阳鱼尾,一开始非常小,然后再大,一到这儿,到极限的时候,事物发展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变成了阴了,此时阳鱼展现了,又向前发展到了阴鱼头,到了极限,又变阳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 T- |! g4 s  t8 e
   
* ?' ?+ }7 C) O" {       “再看太极图,还反映什么规律?为什么这头会出现阴鱼尾?因为对应的那边出现了阳鱼头,阳鱼由尾到大,由小到大,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阳极生阴.因为有前面的因,所以才有后面的果,这就是因果律.任何事物都有因果关系的,只注意事物的果而不去找它的因,就难以把握事物的全貌,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 v! l5 p' P/ Y: A8 P" K/ |        / @" R$ u0 d0 m4 j* m
        阴阳物质的临界点是光速,当速度到达光速的时候,阳极生阴,阴性物质的特征出来了;看不见,摸不着,这是极及律和质量互变律在起作用,你看一个简单的图上,反映了多少人类认识的精华,多少规律;我认为太极图是很有道理的,当你掌握了规律,就不会被一时的困难蒙蔽了眼睛,而是把握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在事态中掌握自身平衡,顺利时要居安思危,困难时,要认清所有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过去,到了极限,肯定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谁把握了这个规律,谁就掌握了相对的自由,处于低谷状态时,要积蓄力量准备新的高峰到来,当事物发展比较顺利时,自己的脑袋要清醒一些,预见到下一个低谷.当低谷来到了,要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小,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大有益处.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循着客观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运行,违反规律,必然受到惩罚.太极图中的阴和阳十分对称平衡,它提示人们,处理问题的原则应该是不偏不倚,以中为度,注意总的平衡;. s7 \! d, T0 a7 C6 q" A1 c
        
) s* i) S$ X2 L- _2 E" X        “‘太极’,‘八卦’两图,早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被视作吉祥和平安的象征,极受民间喜爱,随着"太极"和"八卦"在民间的广泛认识和应用,尔后便组成了"太极八卦图"被道教奉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之宝物。”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天辟地-道教宇宙演化论的形成

道教宇宙演化论与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大异其趣:天地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这是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困扰著人们的难题。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苦思冥想,提出过多少自以为最佳的构思,有的甚至形成极其精彩的理论模型。然而迄今为止还是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总的来说,现代人倾向於宇宙是有开端的,这一开端,是宇宙本身演化的一个阶段,从整个世界来说,它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道教的宇宙论,早在将近两千年前,就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一结论或者说对於宇宙演化的构想,与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大异其趣。因为,道教认为宇宙演化有自身的规律,宇宙并非神创,而是在大道支配下自然演化的结果,最高的尊神元始天尊在演化的过程中,所起的,只是应其时,因其变,加以推动促进罢了。而基督教则认为,上帝在绝对的虚无之中创造了世界。
3 c# ]. D  S% F' U' ?# v& @2 b% s
& D' w5 X) v- i% `
对宇宙起源探索的开始:老子对於宇宙的来历已经作过思考。他早就认为,天地不是从来就有的。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先有道。道派生天地的过程,被概括成这样一个公式:道形成原始的统一体,统一体分化成两个对立的力量,这二者相互渗透,它们的相互渗透生成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的两者,即「二」,常被理解成天与地。稍後,道家的理论家具体地思考了天地来源,形成了系统的学说。《道原》一书中,已经讨论了这一过程。它指出,在天地没有形成以前,只有无限的空间,其中一片黑暗,什麽也没有生成。只有精气充满,神气一往一复。这精、神之气,也就是道,是道的不同功能,不同名称。以後,由它形成了天地和万物。# C8 U0 f& R* u+ j4 o. L* T
0 B/ e7 B/ [3 Q' o; h; y8 `( p  b
6 S2 N7 a) m  r8 b5 J
对宇宙起源问题的全面探讨是从魏晋时代开始展开的:晋代的葛洪,是著名高道,又是重要的在当时被看做权威的天文学家,他曾对道教的宇宙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其<抱朴子内篇>中讨论了「玄」,亦即道对天地形成的本源性作用。晚年,他隐居於罗浮山,写出了重要著作《枕中书》,专门讨论道教的「极妙之根宗」,指出天地未辟以前,混沌若鸡蛋,中有盘古真人,自号元始天王,随著最初的宇宙蛋长大,也随著长大,及天地开辟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元始天王居於天中心玉京山。以後又演化出其他的神和人、动物。他的学说被进一步发展,形成有系统的宇宙演化理论。差不多同时的上清派也对天地起源、结构等问题作了讨论。东晋末年,葛洪的从孙葛巢甫造出大量的经典,其中的《灵宝无量上品度人妙经》等经书,全面阐述了天地开辟的历程。在此先後,还出现了《太上老君开天经》等著作,探索天地开辟等问题。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道教文化简介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 W6 Q$ m7 |0 }, o, s
' l* D0 U$ H' B3 H. Y- n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
! f) T- y* M2 y1 f3 n2 N7 S; v- v: p2 {. {0 b/ ^6 _# v9 W
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
5 H: ]! o5 E# R  Z/ q6 U
) y1 ]+ S; P( ^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3 k# {0 x$ y6 ]# s% |
8 c3 {; n* C: v
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5 u" \  K4 y9 U) K, O- M

/ Q! f- _3 j1 C6 |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
8 F7 w; x  c% y1 _# [4 K  z. [( D7 }0 b9 d( U, G+ P8 t
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 ~% |' v) {/ `3 j
: E) ?0 ~* ]0 x7 s. M5 _
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
& }" n) F1 S0 _0 R" x+ y% ~1 t7 ~) ?- e$ Z' Y# G7 D
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文化论个人生活准则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道教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得道成真。所以,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它强调要尊道贵德,惟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养性","贵生养生",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开朗旷达的胸怀,"遇人无忤,与物无争",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侈豪华为耻,明确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9和"去甚、去奢、去泰"30。此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那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普遍泛滥的社会风气是极不相容的。在个人生活的准则上,西方文化所倡导的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鼓励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物质利益而拚命竞争,相互之间比奢侈、比豪华,尔虞我诈,金钱第一。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人格,终于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歪风邪气蔓延滋长。相反,如果人人都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导的个人生活准则,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31,整个社会风气就可以大大好转,人们的思想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并把人们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更好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4 O( U6 q# Y* C
五、道教文化的宽广能容思想道教奉行《道德经》里"知常容,容乃公"32的准则,这集中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兼收并蓄态度,主张宽广能容,善于向不同的文化学习,认为应像海纳百川一样地融摄百家之长以不断地丰富自己,既没有西方文化那种自以为是的"精神优越感",也没有家那种视自己为正统别人为异端邪说的排他性。西方文化总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文明才是唯一具有世界性的文明","所以觉得理所当然地应该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传统习惯都强加于人",而"对于其他人民的社会文化思想和传统却一无所知"33。儒家孔子虽然视"宽"为五德之一34,其弟子子张讲过"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35《中庸》也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6。但孔子同时又提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37孟子更是认为"圣人之徒",应以"辟杨墨"为己任,视杨墨为无父无君的禽兽;董仲舒则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走向宽容的反面。所以,宽容意识始终未能构成儒家的根本特色。而道家道教则不然,它一贯主张兼容并包,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38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容易吸收各种先进文化以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常自我更新,充满勃勃生机,不但可以经久不衰,而且愈来愈繁荣昌盛。在新世纪里,一定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融摄西方文化的精华,演变为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V- C+ I2 Y2 v/ L3 t. |
1 T! z+ I+ }6 l) q; `, l6 i$ B+ o3 \& G
综上可知,道教文化并不是一种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和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文化,恰恰相反,它的许多思想对当前的现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匡救时弊的救世良方,对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也很有参考价值。所以加强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即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
大型搬家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文化论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相互关系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家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赋予"道"以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的意义。并将"道"分为"天道"与"人道","天道"指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人道"指人事的规律和法则,包括这里所说的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二者乃是完全一致,密不可分的。在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互相关系问题上,它从"道生之,德畜之"13这一思想出发,认为"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万物多不能自生,即知天道伤也。"14主张"凡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15这个"道",就是指相生相养之道,既是"天道",也是"人道",是天与人的合一,也就是社会的公共准则。怎样才能相生相养,既符合所谓的"天道",也符合所谓的"人道",或符合社会的公共准则呢?它反复指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和气"所生,属于社会公有,"物者,中和之有。"16"此中和之财物也"17,"中和有财,乐以养人。"18"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19,故不应为少数人所独占,为少数人所据为己有,更不得以此为资本去敲诈和掠夺别人。哪怕是"少(小)内(封建帝王的私库)之钱财",也"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20它主张每个人都要有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在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的公共准则,要友善地对待他人,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互助互爱,要"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21有财物的人应当"周穷救急","有财相通";有道德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救人。它还认为"天道助弱"22,"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23。所以,它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认为这是"与天心不同,故后必凶也。"24它强调为人君父者,应实行人人平等而又公平的平均主义原则,认为"天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乃无争讼者,故可为人君父母也。"25这种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方面,能否正确处理,是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安宁的重要问题。《道德经》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26唐末五代道士谭峭在其《化书》中也揭示了统治者的强取豪夺,残酷剥削,是造成人民痛苦、社会动乱的基本原因,指明了统治者的享乐腐化,是加重剥削、贫富悬殊的内在因素,他幻想建立一个像蚂蚁那样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君与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治理的社会,他说:"蚂蚁之有君也,一拳之宫,与众处之;一块之台,与众临之;一料之食,与众蓄之;一虫之肉,与众咂之;一罪无疑,与众戮之。"27这样,统治者与百姓之间,便能做到"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同而后气相通,气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则众病,我痛则众痛。"28彼此休戚与共,老百姓就不会有怨恨,民不会起来造反,世界也就真正可以达到太平的境界了。表明道教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对于施展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期待,和儒家相比,丝毫也不逊色,绝不是人们通常所误解的那种"遁世主义"。而所有这些,都和西方文化的殖民主义思想是相反的。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看来,似乎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别人的生命财产,都应当是从属于他们的,都应当归他们所占有,他们认为只要凭借自己的军事技术上的优势,就可以任意地奴役别人,侵犯别人的权益,包括别国的领土主权,夺取别人的生命财产。按照这种强盗逻辑办事,就必然会造成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富欺贫,招致天下大乱。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按照道教文化的上述思想办事,就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也可以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富国和穷国都能和平共处,整个世界自然也就会得到安宁。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文化论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道教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1"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2这天、地、人三气应当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3,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4;"一气不通,百事乖错"5。道教的这种思想,首先是承认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合理性与平等的存在地位,主张让宇宙万物任性自在,自足其性,得其自然之存在与发展,人当无为,勿加干预。《庄子》提出:"无以人灭天"6。《太平经》说:"凡物自有精神,亦好人爱之,人爱之便来归人。"7《抱朴子内篇》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8因而主张"任自然……存亡任天。"清人闵一得《阴符经玄解正义》亦称:"万物自生,岂劳人力也哉?"9不仅如此,这种思想还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10、"自然之道不可违"11,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应像西方文化所主张的那样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地去掠夺自然,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将作茧自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引起自绝于天地的严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开除出"地球村"。儒家虽然也讲天人合一,但它又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强调人高出于一切事物的特殊价值,认为人贵物贱,"鸟兽不可与同群"12,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与道教以平等态度对待自然的思想是不相同的。道教反对在人与自然之间分出高低贵贱,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要求摒弃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与大自然打成一片,进入天人相合无间的理想状态,这比儒家的思想境界更高出一筹。道教所主张的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乃是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中总结出来的,是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概莫能外的普遍真理,应当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准则,在新世纪里也必将闪烁着巨大的光芒。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这个命题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的内容:
( e% C) F* V- S/ v0 x0 \% f; X一是道教不仅为汉民族所信奉,也为许多少数民族所信奉,这一点,无论在历史上或者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都可以得到证实。那种把道教说成仅仅是汉民族的宗教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二是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作为它的渊源,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道教文化当中;另一方面它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辐射作用,渗透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之中。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中国的根柢"。因此,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道教和儒家的"祖述尧舜"不一样,它是以黄帝为自己的祖宗,大肆为黄帝树碑立传,这个影响更是十分广泛。现今的广大同胞和海外侨胞,不分男女老少,莫不以自己同是黄帝的子孙而彼此心心相印,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它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越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的强大生命力。" Q$ N5 d1 Z9 y7 u. m
& P- c+ r8 F/ _9 E4 F4 h
3 u0 {, b) W9 c2 V0 ~2 J! M
道教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从反面也得到了证实。在日本占领我国领土台湾期间,日本统治者为要达到彻底消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断绝中华文化的根,首先便从彻底消灭道教入手。他们采取一切手段摧毁所有道教宫观和道教神像,严禁中国人民信奉道教。从这个反面教员那里使我们认识到,道教文化是我们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语言,两岸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弘扬道教文化,必将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24 14:58 , Processed in 0.24987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