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7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缘末入本,引外还内”:道教美学思想与儒家伦理的和光同尘
8 E0 v- X+ Z5 P. H" o) ?% c2 K + p, S% a! i: z% _2 x0 g
与佛道交融一样,儒道互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道教与儒家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有着亲切的血缘关系。可以这样说,自儒、道两家产生以来,它们之间就始终是有交融的,从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善者致善,恶者致恶”的观点,到五代《续仙传》中“孝”能致仙的思想,再到宋代理学的形成,儒、道两家在融通中,相互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站在道家、道教立场,葛洪曾谓:“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又谓:“智者悟之能归内道,救理外儒,……缘末入本,引外还内,上学之功,于此乎在也。”不管是道本还是道末,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同源性和强烈认同感是不可否认的。也正由于这样,才有了兼收并蓄、与儒家世俗美学思想和光同尘的道教美学。
" F' a) G) L- S" U% W 与其他宗教相似,道教的审美标准也是“道反于俗”。企图使宗教的最高美超越凡俗,高于凡俗。但决定性的区别在于道教没有把这种绝对的美归于上帝,而是归于“道”。神仙可学,人是可以通过修炼,与道相合的,所以,归根到底,对于“至道”的美学判断,还是落实到对修道者人格和人性美的伦理判断中。可以说,在道教美学思想中,始终浸透了中华民族的伦理主义传统,始终强调修道者的道德品行在修道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唐以后的道教更是注重“内美”,将心性的修炼提到比长生久视更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对“内美”的修炼,抛去宗教意义上的虔敬、隐忍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进行考量的,继承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善者致善,恶者致恶” 的思想,盛唐高道吴筠将伦理与仙道联系起来,把遵循忠、孝、贞、廉等儒家的伦理标准作为修仙的捷径,提出“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此例自然近于仙道七也。”这实际上是在道教的伦理美学标准中增加了儒家的内容,把道家、道教对“善”的要求具体到儒家所注重的世俗化社会伦理的方方面面。 $ `, k! Z4 u. f7 D& G& Q
他的《高士咏》50首,除了赞美广成子、南华真人等仙人,同时还歌颂了伯夷、叔齐、柳下惠、陶渊明等品行高洁、恪守社会伦理规范的历史人物。不仅如此,在《玄猿赋》中,因猿的习性颇似儒家所谓的君子,吴筠也对其大加褒奖,说:“雨昏则无声,景云则长啸,不践土石,超遥于万木之间,春咀其英,秋食其实,不犯稼穑,深栖远处,犹有君子之性异乎狙猱之伦。” $ l9 I6 Y3 y# C( f4 I& u
当然,道教美学思想对儒家伦理美学思想的吸收,是有其政治上原因的。唐高祖说:“父子君臣之际,长幼仁义之序,与夫周礼之教,异辙同归;弃礼悖德,朕所不取。”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宗教神学必须严格服从于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儒家的纲常伦理上去。从发展道教出发,道教界的有识之士,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茅山宗师,如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就吴筠一生的政治活动而言,他的思想总体上也是以道家为本,儒家为末,以仁义礼智为“容饰”,以道德为“心灵”的。天宝十三年(754),吴筠为玄宗献《玄纲论》三篇,将老子的道德观和儒家的仁义思想揉合统一起来,认为道家的道德是根本,儒家的仁义礼智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枝节。而当今之世,道德已演变为仁义,所以应该用仁义礼智等手段对人的情性加以约束,以达到恢复道德之本的目的。他说:“仁义礼智者,帝王政治之大纲也。”这种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儒家的治世态度结合的做法,深得统治者赞赏。而揉合儒、道,从治国修身角度阐发老庄思想,也代表了唐代茅山道的理论特色。 1 K' c. u+ T& X%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既讲究清修与自我心性的锤炼,同时,也吸收儒家封建伦理观念、济世思想和佛教“普度一切人”的精神,强调学道者除了道法上的修行,还要注意行善积功,才能最终功德圆满。故此,提出“三合成德”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观和审美人格论。 : Q0 P& X1 p; z4 U, \- D5 k( f4 c
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若但有道德而无仁,则至理翳没,归于无有。譬如种谷,投种土中,而无水润,何能生乎?故《五千文》曰:“三生万物”。
; y/ O& m, }( X4 U0 h 对道教徒而言,炼性与济世是统一、相互促进的。在唐人笔记中,唐代名医孙思邈(541或581-682)撰《千金方》30卷以利世人,终得以“白日冲天”。他的千金药方,多不以有生命之物为药。甚至像水蛭一类的药物,他也认为应“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慈爱之心,既有大乘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慈悲,也有儒家仁学的影子,更是道教对生之渴慕与崇拜的充分表达和学道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具体显现。又据《酉阳杂俎》,唐明皇到蜀中,梦见孙思邈银髯飘飘,在云雾缭绕之中、两童儿随伺之下,来乞武都雄黄。这个后来被元代赵道一收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宗教神话虽有虚构之嫌。但就其精神本质而言,仍然是与孙思邈本人相契合的。在这个故事里,他显然已经达到了“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雾,绿云捧足”的神仙境界,却仍然不忘救人济世,这种完全剔除宗教的功利目的之后显现出来的人格之美确已臻于极至,给后世寻仙问道之人树立起理想的人格典范。正因为这样,孙思邈后来被宋徽宗加封为“妙应真人”,更被后世千千万万的人们敬仰,将其尊称为“药王”。历代各地都建药王庙以祭祀,医药行业更将其视为祖师。据《邵阳县志》载,唐开元年间,在今新邵县龙山建有药王殿祀孙思邈,与南岳圣帝、盘古神农一起接受香火。他隐居过的五台山也被称为“药王山”。至此,真善美统一的宗教伦理思想和理想人格标准在药王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 h* K7 F t, K; b! P 总之,盛唐时期,以吴筠、孙思邈等为代表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坚持“道反于俗“的宗教审美判断标准,一方面又因道教自身的特点和现实的发展需要而吸收世俗化的、以儒家伦理美学思想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修心炼性、济世积功,锻造真善美统一的道教理想人格,呈现出将宗教化的审美观与儒家世俗美学思想相结合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