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8|回复: 0

道教常识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4-16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问:何为道教及基本信仰是什么?
  p9 j. \- P. i. ]' ~) f* ?6 D* {  I" g4 c( }" u( N' B
答: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N7 d5 x) H% y$ p. n( Q

. `4 ~2 C% c2 I5 A9 Q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 A; R3 L, R, a: Q( u( n

( [4 t7 ]1 \: r, r6 y问:什么是道与德?, ?2 T9 S& I" g1 @" W: @4 h

: e9 g! g1 U  E0 E) L答: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把“道”说成是“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说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
; v. ?6 y6 ~$ N" }0 f
5 F5 _  c3 p$ \& V* C; v2 d# K3 w6 W, |# Z“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0 @( r7 L# l, l* K% D 1 G9 M8 L5 L0 ~4 q# o

" ^% x  S- }8 Q+ ^' J; }问: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呢?
* t6 C) D; |9 E& z+ r! v# Y+ g3 Z% W2 Y
答: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R8 b7 o+ V" K: q
/ Q4 H6 N  o# F2 |$ P( f
问:何为道教三宝?
0 |$ {4 t/ E; p, |! ?4 @1 D& d0 {
答: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盖基於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也。6 s) w1 U) b# J* e

4 e9 g( D7 }3 B* L0 H. ] 问:什么是承负?) q3 t! Q3 F9 I, ]! t5 H

+ J% V; h8 J8 w$ r& J7 K答: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也。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是这种理论。
1 q4 j4 M# @" Q: |5 V6 s# Q$ b; K1 \+ h
问:什么叫守庚申?" M& Q" `- _! z; h1 ^: G
0 d4 F( `+ [$ H! E
答: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三尸分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称为玄灵的。也有称为青姑、白姑、血姑的。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许多办法。一种是去欲。所谓“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一种是服符诵咒,一种是厌胜,一种是服药,一种是服气,流行最广的是守庚申。所谓守庚申是在每月的庚申日,彻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或者斩却三尸神。# ?" D; v) T; F4 B) F; S

7 f. n" ]' e# O, y; R3 h. k5 B' L9 a  l7 O
问: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Y7 p+ s: @& l% C; L2 Y, D1 \0 P
8 h) A" e0 D2 l3 `7 ?1 Q
答: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的《老子注》声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G+ V. y5 {* r( i' S9 S
6 A$ W- T, i; F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1 u$ i, f0 u/ @! C2 O5 Q) Y
' s. d" Q* u" L; q/ m
问:道教为何提倡寡欲?1 H! \0 V6 w, ]& _1 V

0 q" z. D: G4 h- o% L4 w; y0 G6 u# l答: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Y2 m, e3 j5 z4 U5 {: L# J
/ z/ B. d* X$ X- Z& K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清高境界。《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学道者绝对“无欲”是不现实的。& W, N% Y# `, a; h
+ J* A6 C8 u8 l7 z. K1 a

- Y7 o, Q* f- h, s问: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c; Y- _  l/ A# ?% j3 `
; U$ z2 A# ^$ C# l: @9 O/ T# H' ~
答:在道教教义中,“不争”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而且还得一心为善,绝不造恶。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会有响应的人。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Y* I  d2 y1 D. J

5 a6 `9 v8 W$ _9 e3 V/ ?6 y' O: j, ~; c9 I3 J8 H/ m: L# |
问: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3 o9 w- Q6 O0 K# B1 b/ w7 h& B! o' i- n0 |
答: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N& v5 O9 r( f# x4 ]
" q; O& p' N" e8 _
* K3 P/ [/ C( }& G$ K4 G; \
问: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k% y1 o' V" p" I2 l) k* Z' ~

/ H: _, H* b: H. e答: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因为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对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中主张乐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二,尊重动物的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 t% Y2 s1 B* F9 e/ \$ @- L/ ~9 M# r
; d- F" B9 B, K0 t$ a; ?* c) I. N% @/ r' y2 s0 J: c
问: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B6 N* K: ?: c& v9 g- ]( c4 [

6 q0 e4 _5 k5 K4 c; m% m答: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对弟子解释云: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而做了个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时强调“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 R% }2 m, _3 [( G5 d  I) _! Y
) h  o4 @6 r2 b! M% o: N/ r9 K
+ e! P  h& D3 v) i) K# M( P# t问: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学说?
. E; \: ~+ Q, Y  ^& S4 B! z: `$ m# K- [0 U* p/ R
答: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於易理而来,易之无极生太极,太极分生阴阳两仪,而生四象,而成八卦。由阴阳二气变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而此五行,布於四方,运於四时,化育万物,变化而无穷尽。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谓道之理,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
" u  L8 j( T; i9 R. ~( ^+ s
; w: a& Q, J3 J* \3 I( A问:何为道教五大经?6 d% s/ P+ {* o1 G5 ]9 o

! `3 S: k. V6 M3 X  C# M答:道教以黄帝之《阴符经》。老子之《道德经》,庄子之《南华经》,及《黄庭经》(金阙后圣君著),与《文始经》(关尹子作)为五大经。而此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与必修之经典。/ \) q" d5 Z# R
- U& M1 D0 k' e% q! j: ^9 n
) c6 [( P1 I2 z# c4 Y  k. F& O
问: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6 ^' c# n2 r$ Y' r/ G& F
) i( N( t' q& Y0 z) H) A答: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其旨要在於“自然、清静、无为”,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
% T( V& w, |* n5 U% P" _" W6 b2 s# F  Z) H; p# I8 j
问:何谓符?
. _. j: K: o! r4 g# U/ y* A
/ x) X  h, J# s# h答:符,也称“符字”、“墨”、“丹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谓可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东汉时张道陵张角等均曾以符为人“治病”或“驱鬼”。后正一派道士盛传其法。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有亲幸道坛受符事,魏太武亲受符,自是之后,每帝即位,必受符,以为故事。
# w  q% ]: s4 A7 v$ u/ I3 I4 E
1 V& j4 o& V' k* t: l) I  q. h) i# d" y: i  {& K1 \
问:何谓斋醮?, N, F0 w6 p& e* y1 p1 t# ~  @

; [% L  Z4 g2 l5 d6 Q答: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者,戒洁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斋,斋必有戒,故亦云斋戒。醮者、祭也,祈祷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皆曰建醮,又统称为“斋醮”。
' P5 Z5 v( L9 R
/ D. ~$ D* F9 l7 x; v: R" j/ e2 _+ e; h问:什么叫炼度?
1 Z2 Z4 {1 B3 i9 V" ]( x' y3 _- i! F& b% e9 H2 H
答:道教认为,通过符或内丹术可使亡魂受炼,消除罪业,重获神形,获得度化,故称炼度。炼度,是超度亡魂中的一种科仪。: l) o0 F  s+ c! Q# g7 `
- j% l! L" G$ [+ A1 U
问: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9 b  d5 h% X/ o, W/ E% O, q
- Y! K6 E+ V$ |6 \# s答: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於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擅香,非常讲究,每炷擅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熟入炉中间,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7 B$ l1 K3 z- F+ R# n
  Q% \  C/ y+ g9 _3 u
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A* J! [. `$ a" z$ a
7 }4 q1 B" O2 h/ n
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5 o6 Z- \* B2 V( l; |5 V( f

' T! m8 y7 z9 T, x; l&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著地,左手搂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 K( w4 t. K; |8 g' Y
# J% t; h# w9 ]% B+ `
0 k" a- z+ \- A3 R1 N% b问: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 Z6 c. Y" a' o$ e
! X, R0 ]- T$ i' E
答:玄门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经,即分轻清之意,为祈求国泰民安,忏悔罪业,也可结仙缘。《晚课》诵救苦经,超度鬼魂,可结鬼缘。《午课》诵三官经,可赐福、消灾、解厄、赦罪,可结人缘。
- j7 j8 x# m( ?/ i, Z) d
3 N* x! I1 n& c3 j) V% y) _* e& x& ?
问:何谓万法宗坛?
. ?( g' O0 u$ Y' T: z; Q0 O! O2 c1 o  D
答:道教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8 {; u  L% b% ^. g  p8 |, y& O$ a$ E4 e
问:何谓三界十方?
; `* F' j+ _5 E. U, }% O9 `1 ~
% {7 F. p* f2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皆称为“三界”也。十方者,乃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为十方天也。
/ K. w) m( d% }# z
8 ~# d8 j% _/ x  X6 N4 h& m5 K& E. |( R* w) j
问:何谓四恩三有?" G! a) m. ]$ W! j1 G" G3 S. D
% ?2 r+ j# N+ a9 Q$ G( y: |+ f
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应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应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理袁律师事务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27 14:07 , Processed in 0.1238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