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2) 鸡蛋( 0)
|
. Z! L O$ x( \- i0 r( q. }3 {
静虑,也叫禅定,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4 i% }* F8 o' }9 o" K
- b' C0 z2 V# m" D/ I# `
$ m5 n3 p" l4 T! ~. K
+ g v6 I T2 }# E
/ G4 h& Q4 }! U0 S! ~6 @5 E( w: O Y* u# D3 {, V
凡夫行静虑,即一般的凡夫具备的,凡夫(主要指资粮道的凡夫菩萨)对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很执着,还存在人我执和法我执,所以叫凡夫行静虑。普通凡夫也可以有禅定,在禅定中会出现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 z/ q5 V% Y$ g6 f
* P, V/ E% K/ B3 G1 {+ a" k, I$ @) W2 L4 y, L8 Q
3 r# S6 `4 ~+ ?# Q" C+ Z0 q- A c
3 }, o- t6 t2 C O7 C# t# d' R/ Z: G1 B$ F+ _$ O6 r
有些人出现了无分别觉受,任何念头都没有了,生不起来了,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佛了?离成佛还早着呢!一般的禅定都会有这些觉受,这是觉受而不是境界;有些人稍微有了一点明觉受,就认为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大神通,跟佛无二无别了?不是。有明觉受时,能看到外面的东西,以及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这也是一种觉受,不是境界,所以不能执着,否则容易修偏。乐觉受是不靠外在的因素,心里自然就快乐无比,但这也只是觉受而不是境界。耽著这些觉受的阶段叫凡夫行静虑。: a7 K! V! i/ P. k- X4 w3 t# P
- q& V* U. o( V+ T
* t; A" ]; L8 s+ [# a2 F
- f& `' V4 ?' L$ u b) X. N" Q: t8 u1 O
# n8 K) n( e! g8 p. H8 q
8 C; S. A: \3 v8 t 大家都应该学一学《现观庄严论》,那里讲的都是境界,以这些衡量,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境界在哪里,否则容易把觉受和境界混淆,稍微有一点觉受就动心了,觉得自己已经成就了,其实还早着呢!6 b p8 k1 P+ n5 X- N4 l
6 k* j- P U% p g( g; I& Z
4 J7 |( u3 s1 ^; P3 f
5 P, W7 q* ^ Y. e/ D
+ B! {& P' _1 c; N; `( S. d" r: E' d+ B% V
义分别静虑。一般情况指加行道的禅定。此时对这些觉受已经不执着了,因为他有空性、无我的见解,但是有境和对境还没有融为一体,对此还有执着,这就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他会分别空性、无我,因为有境和对境还是分开的,他还会执着人无我、法无我等诸法的实相。耽著这个见解的阶段,叫义分别静虑。6 s. e0 G7 @ K' \; S. q3 q
% v; z a) Z. a7 q8 D. I6 [* G
3 P! ? S1 s+ L2 }
& q! j8 z' g. ?1 k# Z V" o/ E# o+ I9 J
0 o* S% Z6 a J% R8 J( E
缘真如静虑。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具备的禅定、境界。入定的时候有境和对境融为了一体,没有分别,所以是缘真如,跟佛差不多,但这是入定时的境界,还会出定,所以跟佛有区别,此时是真正的境界,所以叫缘真如。* D+ d; K0 L4 U5 i' \) E8 X
% R$ ^4 {( ^- Y2 g3 b
8 Y- T4 e' z2 I/ W) V, ^ * y. q" | _- o( J
8 k, A* M' X0 P% {) o9 w$ P: y- }0 E4 _8 J
我们经常说在生活、工作当中要淡定,有禅定的功夫才能淡定、不动。心不随境转,能掌控自己,这就是禅定。禅定即专注而不散乱,心放在哪里就在哪里,不动摇。凡夫的心总是动,把它特意放在那里,但是一会儿就跑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这就是没有禅定。有禅定(静虑)了,心是不动的,这时才可以说心自在了,可以掌控自己了。
# w& ]# d5 ~9 a' S0 ?
5 u+ @ ?5 d7 @) U, N" Y
$ M2 d" L6 N+ i2 S2 c
' x* Z. _! J$ v ^% r' n. M2 z7 {; C8 r% d- X# \
: n3 X" `& u% H2 b ——摘自2018极乐法会开示(二)
5 P. `, J4 A: ^. t* Q# m4 a' I# m7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