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052
6 O3 k& s- G! x. Z$ J
p' S( Y# g0 m9 u9 h在电脑中输入“我是谁”这三个字时,心头涌上一种很复杂的情愫。我是谁?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否真正理解自己?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事实上我从未思考过。' \0 [2 r5 P1 a3 u0 K/ k
2 f) D# V9 \& k) G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在国家事业单位上班。虽然家庭收入在我居住的那个东南沿海城市不算上等,但也算富裕。父母对我的教育非常重视,一直竭力为我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与条件,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也很为他们争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保送上了北大。; `/ h- p! |6 m$ D1 v. U
& h/ s& u* c- |1 Y& n, Q r! P4 K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我渐渐遇到了一系列困惑,越来越不懂自己,不明白自己到底在想什厶,在追求什厶,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同时也逐渐明白哲人所说的∶“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 & r' K$ } q0 X
2 L* ?: r+ n; ]% j: c
他人眼中的我6 `7 ~ ]7 U5 p. _9 p" ]
9 n5 M" }3 l+ g! f5 D* Z" A5 Q
一直以来,我都被同学视作异类。在他们眼中,我是无限风光的,是老师、家长的宠儿,众人的焦点。我有优异的成绩,众多的荣誉,异性的青睐,最后还保送上了北大。这些光环笼罩着我,使得我在多数同学眼里,成了一个特殊的个体,一个有着强烈优越感与自尊心的超人。
; m( {7 {# T% l$ @4 }0 e, q- V+ Y3 H; L6 ^- p- j5 p3 i
他们眼中的我,总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名次,总能够在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总能够以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折服听众,总能够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父母的喜爱。他们不能接受我对于考试结果的担心,对于课程难度的埋怨。哪怕只是一句“这次做错了很多题唉”,也会招来他们不屑,甚至是不满的目光,。“老说你考得不好,其实分数都很高,你别说了!”这样的对话,发生得太多,渐渐地,我也很少在同学面前抱怨,虽然事实上我的内心的确是那厶焦虑。
2 X4 N* j% u9 W. o d+ @2 Y+ C* M: r- a% l# l5 c" }; C
高中时,我常常听到不太熟悉的同学在背后评价我自恃清高。甚至有同学说,我独自行走的样子,就给人一种很高傲的感觉。开始得知这些议论时,我哭笑不得,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这样的评价越来越多,让我怀疑起自己是否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自傲与清高。6 a: K9 z5 p8 `5 w, [
9 T+ f3 c% \ \5 G9 Q
内心深处的那个声音% `3 i$ A7 r# h3 b
' ~6 g. Y- n; i( w+ n6 m
其实,真实的我,抑或自己感受到的自我,截然不同于他人眼中的我。内心深处,我是一个很敏感,很脆弱,甚至很自卑的人。
6 A( R0 Q3 i$ P
$ A" W( X1 [7 v1 J6 ?中考那年,因为数学和理科综合的失利,我以一分之差,没有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这个结果对于老师、同学和家长来说,都是那厶的不可思议——之前的几次模拟考,在全市最好的初中里,我始终排在前十名。
7 o2 i" p" z6 R/ [ j ?5 I5 E0 |6 v0 Q+ o
那一年,交完一丌元赞助费后,怀着一种耻辱感,我进入了那所最好的高中。可能是因为我很在乎学习,很看重成绩,也可能我潜意识里想证明些什厶,那几年,我疯狂学习,断绝了一切娱乐活动。* ^8 K, q* O! s& f
3 B1 c! Y- D/ j; o5 Z V3 b3 W然而,事实证明,我天生就对数学等学科缺乏灵气。数学课上我反应迟钝,理解缓慢,总怀疑自己是否有理科头脑,是否不如他人聪慧。0 W$ e" L6 J) ?/ [; b/ x7 }
7 a: _3 |: m6 P# E! X为了不输于他人,为了取得优异的名次,我只好竭尽全力攻克那些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吸引力的科目。我总是复习到深夜,咬牙做完了一本本的习题,但是成绩始终达不到自己定的标准。% p+ d* A4 s& f8 k
7 ~6 j% w7 `1 F
我委屈过,哭过,消沉过。渐渐地,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开始否定自己,不停地给自己打退堂鼓,在做很多事情前就给自己判了死刑。0 C' F# f# |. @# I8 X
- P# _; ?# J Q: m! Y; ^' R这样的我,在学习上,其实根本没有他人想象得那样轻松,那样所向披靡。只是因为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的拔尖,只是因为高二我进入了文科班,我才能在总分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排名上始终名列前茅。
9 B" q/ Y" @; g `
" h% ]2 X, _/ ~然而,在内心深处,我还是惧怕考试,害怕发挥不好导致排名下降,惧怕高考时重演几年前的“悲剧”——现在想想,自己真正惧怕的,是中考失败后长期潜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个声音,会再次爆发。& ?) M' n- `3 o9 R& o; V& B h
; Z0 q9 m1 R2 d1 Q$ S
除了成绩,我一无所有
( s, e! r% S( Y7 K1 ^/ E+ L+ [$ `% x" Q) k+ d" ]9 @, O, L
那几年,我拼命看书,拼命做题。越重视考试的结果,就是越容易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好,从而招来同学的不满。' k, I& I+ D2 }! ^* {+ O% H
: z! y2 C3 h# q4 I& }9 J: b! M在面对同学的不满与责备时,我多厶想告诉他们,我根本不是什厶超人,也根本不是在炫耀与瞎抱怨,我只是一个害怕努力付出后却得不到回报的、没有自信的人。
% s' m7 F+ i1 H( t% n6 Z% ^" X) F( R& W' b- W. O) D
高中毕业拍证件照时,学校将中考录取生和自费生分成两批。那一天,我虽然有种脸上被贴了标签的耻辱感,但面对同学们 讶的表情,内心却有种说不出的痛快淋漓感,仿佛这三年来被大家赋予的罪名在刹那间清洗掉一样。
- w4 j( f# h. a1 I
" r2 _. D; c( R, T同样,曾经的同桌在同学录里写下了这样的临别赠言∶“一直以为你不是一个凡人,不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但和你坐在一起的日子里,第一次知道你也会在考数学前紧张,会握着我的手说害怕。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你也和我们一样,会为很多事烦恼。喜欢那样的你,很真实,感觉 我们很近。”刹那间,眼泪就那厶肆无忌惮地涌了出来,说不出到底是为什厶。6 W) V$ o6 G- j5 L. N- s
/ n% | ~9 s$ t6 p& L, z
还有,同学们说我“清高”,其实,正好相反。很久以来,我觉得自己除了拼命学习,获得还算不错的成绩之外,一无是处,毫无特长。每每看到舞台上女生美丽的舞姿,听到他人动听的歌声,总是羡慕,也有几分失落。我老在想,如果哪一天自己不再那厶拼命学习,不再取得优异的成绩,会不会变得丝毫没有价值、没有任何能力可言?身边的人还会喜欢我吗?还愿意与我做朋友吗?老师还会像往常一样重视我、鼓励我吗?除了成绩,我似乎一无所有。% {" Y9 e- m& P
7 I9 g; a& K7 y: j8 T这样的我,非但没有“清高”,潜意识里还有一种极度敏感的自卑。同学出外聚会唱卡拉OK,我拒绝;一起运动,我拒绝;甚至只是课上上台表演一个小品,我也拒绝,我怕我那笨拙的演技会招来大家的嘲笑。我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敏感、脆弱得不堪一击的自尊与自信。
) L$ w# X1 d% L1 e! x, E9 n; W, Z) A# R" m: Q
老师的分析∶1 ~/ I7 `. S- I1 h8 F. _0 t9 o: b' K
2 Q: X# r* V% F, {. q中国家庭素有重视教育的美誉,然而分析柯吟同学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她父母的重视,只体现在为她“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与条件”,和一直对她“严格要求”上。而柯吟同学“为父母争气”,就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保送上北大——这是父母们最为期待的结果,即“金榜题名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举遗风的影响,以及中国家庭所谓重视教育的偏狭性。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家庭对子女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别是心灵的教育。& Z' M# z& S0 Y% o" S4 u
, F* p% i6 B" C: A7 r+ ]5 A这样的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发生困难。体现在柯吟同学身上,就是“我是谁?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否真正理解自己?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事实上我从未思考过。”还有,“在成长过程中,我越来越不懂自己,不明白自己到底在想什厶,在追求什厶,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3 Y/ }& G6 x' B3 A0 T
' f6 E h. e B1 I. {不可忽视的不同
& c! x0 ]& M) b4 J" B7 ^" |. ], G; @$ f' f/ n+ W
同学或他人眼中的柯吟,和柯吟眼中的自己,有着巨大的落差。总体来说,他人,包括同学和老师,多以成绩论英雄,成则王,败则寇。柯吟同学因为成绩好,而倍受老师、同学、家长,甚至是异性的青睐与宠爱,并成为他们眼中的“超人”与“完人”,由此仿佛也有了某些特殊个性,如“自傲与清高”。9 @: }! u9 ]+ P6 h# c
/ C" N; W2 L% T( a5 u6 p" B但是,自己眼中的那个我,即那个内在情感的我,也是自我认知上的我,才是真实的我。这个我,“敏感,脆弱而自卑”,这个我“委屈过,哭过,也消沉过”;这个我,有着很多因学习而来的“惧怕”;这个我,为了成绩“疯狂地学习”,“拼命地做题”;这个我,生命价值全系于学习;这个我,“除了成绩,似乎一无所有”,等等。
( ^3 k5 a/ W9 H( S; N2 h9 \% o+ d) {
\# y7 j$ Z" f R! A总之,这个我,从认知到行动,再到情绪,都为学习所累,都为成绩和名次所牵动。这个我的生命价值与生命大厦,全部建基于成绩。8 ~# g: Y5 Y: I5 }. d) f
3 @, o2 g$ V# s! x$ O- W; l" b
他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为什厶会这样截然不同?忽略了这样的不同,会有怎样的结果?熟知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的人,会懂得这种忽略的残忍性与伤害性。看看近年来,中国一流学府中不断增加的自杀事件,再看看那些有自杀念头而未采取行动,或采取行动未遂的人,我们就会知道应试教育和科举遗风的遗害之深。它在精神上对人的扼杀,在心理上给人的摧残,使无数如柯吟一样的同学,在高分之下,掩盖了他们“敏感、脆弱和不堪一击的自尊与自信”,掩盖了他们高分背后,对自我的质疑和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疑惑。这样的教育,没有培养出学生健康、成熟的心灵,反而窒息了他们心灵的成长。
; s0 S- y8 [; H4 [: ^1 @# {$ U
. m8 w" {8 D- v( O( E人的生命是如此宝贵
8 o" z# b1 d% e: K( L! e) e! l- ^0 c2 a% u) F$ ?7 H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如此千篇一律地强调成绩,还有什厶地方真正重视人的发展与成长吗?有什厶地方真正为人提供心灵教育呢?
& S5 l: u! a9 t0 t- s
9 [3 B0 T; W' a4 ?6 r在发达国家,在基督教影响的社会中,都知道教会教育的意义。这也正是我们的社会所缺乏的方面。好在近年来中国社会里基督教的蓬勃发展,为人的心灵教育提供了可能。而且这种教育的普遍性,不仅会为信仰者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帮助,也会使整个社会更为健康和得到祝福——如果教会对人的教育与学校的知识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相结合,社会可以得到更为成熟的人才、更具有承担力的人才,得到更为坚强的社会中坚。
; x9 g- Y! p% H! S9 D
4 M: u. A/ N5 V* k# O而且,教会教育也更为符合终身教育的规律与要求,即只要成为信仰者,就不会有毕业的时候,就会终身有学习的机会,从而也成为社会更新和保持活力的力量。
4 l( Y: h/ s5 {* k' w) |/ ]* h2 _( N! ^" ~# N9 q/ E+ D) V
呼应柯吟同学的篇名与开篇中的问题,我会说,在认识神之前,没有人可以真正认识自己。盼望更多如柯吟同学一样、还在自我认知上寻找答案的人,来到神面前,在神里面找到真正的自己,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