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当读书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就常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压力也许能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变成动力,但因为心灵受到压抑,而使读书失去了应该有的兴趣。现在,很多功成名就的读书人不愿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在中小学时期读书过多压力过大读倒了胃口,有的甚至见书心伤了。
0 C- O* Y0 \( v, K$ @, a& P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但反过来更好,做了官,还有余力,就去读书。其实,不光是做官的人需要读书,其他人也需要读书。有了空闲,翻开书本读一读,可以开心益智。因为不是为完成什么任务,只是随意而读。就像吃了饭去散步,随意而走,放松身心。不仅可以充实人生,还可以让人所收获,获得快乐。读书从此不再枯燥,而是成为一种享受,热情自然也就高涨。
7 }" i7 q U& u6 D6 U4 b 当然,这不是说读书不可以带有任何功利性,而是说不能急功近利,降低了人们读书的兴趣。读书有多方面的作用。既可以消磨多余的时间,充实人们的生活,还可以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因此说是一种感情体操。读书可以使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还可以激发想象,开发智慧。因此说“开卷有益。”9 {0 v3 P' w$ j, a
但读书不光可以使人受益,也可以使人受害。书仅仅是一种载体,既可以承载知识,也可以承载谬误。读书时,需要读者自己需要辨别真理和谬误。发现书中存有矛盾时,大脑就开始思维了,要凭借已有的学识来辨别曲直是非。经过一番思考,区别出了是非曲直,说明读书是有益的。如果没有区别出来,反而相信了谬误,特灵空调,那读书就真的有害了。$ ?$ ^$ _# n, J1 J8 ~. j' i
古人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照样还是有人只知道读书,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了很多书,自己没有聪明起来,反而变得愚蠢了。东郭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例,他读了很多书,面对吃人的狼还要兼爱,其实是为书所惑。读书,不但要从书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学以致用,还剔除其中的糟粕,免受其害。这才是读书的最佳境界。+ n. D4 B, _/ x& w4 L/ f5 \
读书要读出自由,才是好的境界。由于目的不同,读法也就不尽相同。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把书读得自由自在,自得其乐。但大多数读书人功利性比较强,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将读书过分功利化的一个推动者。
& w7 R" x6 f) V0 e( J7 Y7 X: b 到了北宋,皇帝赵恒发表了一番高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此论一出,更把读书的功利性发展到了极致。很多人把读书考取功名奉为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把读书推向了一种绝境。其实,十年寒窗,甚至终生苦读,耽误了多少人的美好前程。. W7 q) D) T+ X" e* y) C; }
人们赋予了读书太多的意义,已经不堪重负,扭曲了读书的本来面目。人们不应该是书虫,只知道钻书本,啃书本,而应该是书本的驾驭者和创造者。书本上承载的大多是人们已经发现和想到的东西,人们的目光不应只停留在这些现有的东西上面,更应该投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投向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去发现那茫茫的未知,那些需要写成书的东西。
; f# V) x0 y2 m1 D0 J8 x 当然,读书是受益还是受害,跟自己选择的书关系密切。如果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就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过的书,就会获得很多益处。因为那里面有很多人生经验的精华。如果读一些人们胡编乱造的“假大空”的书,把宝贵的时光白白浪费,甚至还身受其害,那就不值得了。
* y3 t9 [1 z* I- ~ 人们求知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读书正好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所以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满足了求知欲望,人们自然就会产生读书的动力。当读书帮助人们获得成功时,人们就会爆发出读书的激情,到那时读书就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