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灭为乐
( U8 `8 p! W) Y6 \% r: _: T% L* q5 I$ m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8 n! q- ]/ [# l5 V$ i0 \* T4 x/ |
9 a4 v$ b. k8 J& L: A「寂灭为乐」。这是《涅槃经》里的句子;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乐」是趣向、趣入、通达的意思。「寂灭为乐」是通达诸法无自性,在空性寂灭中,无生死涅槃可得。
& h" S% ~8 g- f3 M/ S
) X7 I* ~. Y; ^ H# a《般若经》说:生死的这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就是毕竟空就是不得生死。那么不得生死,那也就不得涅槃。没有生死可灭,也就没有涅槃可得了。是不住生死涅槃二边,于无住大涅槃中现起一切法,而一切法都趣向于寂灭。我以大乘般若性空的立场做此解释。
1 i* K: {( P0 x
- Y9 x- c3 Q9 z/ b& `$ c「无事忙中老」。「无」有一个我在做「事」,没有自已的立场;只有众生的需要,为利益众生而奔「忙」,在此「中」岁月已「老」去。
/ ? w+ t! g! b& l* i' U
* Y9 c' K+ U$ V, E. d' e无事不是閒著没事做,是指心中没有罣碍,心无所住。为度众生利乐有情,日夜奔忙而不知岁月已流逝。师父说:「我决不为困逆环境而妥协,但愿为众生行乞」。所展现的是观音菩萨慈悲与智慧的大悲愿力,并以佛法经典为活水源头,从传统文化中萃取养分,滋润当代人心,为提出社会所需的指引与建言而努力。2 i0 a4 Q& d+ G2 w6 r7 f9 R- J
5 C0 [6 K4 B! J0 J0 h/ T# Q
「空里有哭笑」。在「空」性「里」边,没有自我中心的执著,但是「有」如梦如幻「哭笑」的无常变化。
8 X, o6 V2 W8 b: P# m5 S0 K* M. W1 C5 l2 r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诸法虽然一切都是自性空,是毕竟空寂,但是还是有色可见,有声可闻的,还是有色香味触法。一切法还是如幻有,所以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心中不执著任何一种境界,那么不住于中间也不住于两边的「中道观」。: h! ~3 _$ M5 [8 s }$ V
: T# ?8 B: k- O6 `$ k
师父在禅修开示说:空是不执著、不攀缘、不依赖、不贪恋明和静的境界,而将心住于无所住的状态,「无所住」是指心清楚有明有静的境界,但是不觉得自己很欢喜、很有成就感,这就是空观,这也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4 L+ [% m9 O3 Z) y4 z- t2 l
; i6 ?9 r3 h# I' t; P又说;「空」是要空掉什么?空掉苦、空掉对于身心、环境各种现象的执著。空了以后,就没有我、没有自我中心的执著了。
- F' i. D) u! n, [* J, B
i1 b& }; J9 ~" z- F1 G, _( x. X「哭」是艰困难行的逆境;「笑」是欢喜圆满的顺境。虽然有逆境有顺境,但是自我中心不执著。或者是说;「有哭笑」是受想行识的觉受,还是有色香味触法但是没有自我的执著。
' u) a% n- \# |# z
& R% j( S+ |/ e7 ? / x/ P/ l! V0 c9 k
「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能通达从无始根「本」以「来」就「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名为无我相。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生,刹那刹那生灭变化,是无常、败坏的必朽之物,里边没有实体性的我,另外没有我可得,没有我就没有生死,所以「生死皆可抛」开,没有生死可得。
* Z+ {+ Y$ y3 m) M, U/ K
( ?# X0 b. K. I0 r/ n! Q* d《阿含经》说;我是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作用,名之为「我」。现在观察色受想行识,没有常恒住不变昜的我,无我相;但是还有色受想行识的法相。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生命的现象,我们在色受想行识里,执著有一个我,这里有能诠的名言、也有所诠的名言相。只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来假名为我,不是真实有我的体性,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当圣者正念现前的时候,这些相都是寂灭相,没有这些分别。9 j% C; v7 ^0 g% ]0 @" S) c
) A* W% e0 _# @2 j
《梵问经》说「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诸佛弟子得解脱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切法无生,无生故亦无灭度。一切法不可得,是以不得生亦不得灭,假名生死涅槃。
; }8 z# x( k8 m" K5 U
$ J$ j, |3 d ^4 x. ^5 A/ b6 j师父不住涅槃不住生死,这种大菩提心大慈悲心;是大乘菩萨的心境。从这里看出来师父有乘愿再来的意思,我认为师父有这个意思。
+ D* C- T. q* H [' f( n- z- r! S
. c/ b8 i+ N) \4 h8 m, i& t最后我引述师父在《圣严法师教话头》书里的所说的;「我在这里要指出一点,佛法没有要我们去追求或得到什么东西,并且教我们不要依赖什么东西。心内也没有可以让我们坚持的、保留的或珍惜的。如果到了这种程度,你才是真正的悟境现前,也唯有到了这种程度,才是无漏的智慧。」。
! f$ C& I$ z6 ]& W. P- Y
2 Y6 ?9 l2 L0 x, {弟子 陈传耀 释 2009/2/8
6 n+ G1 L2 P1 Y, G7 [$ V _0 n: N/ [: i# E2 ?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9-2-19 13: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