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
* h; ^$ ]* j: y1 _: X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西元前551年生于鲁国昌平乡的陬(?ō?)邑。
; _, c7 X- I+ V2 V7 E" l, Q* o* g8 n& o+ G9 L
孔子长大之后,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长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 / F0 p2 e& P( N) |8 j# X: l
8 E; k6 X( b1 n* G7 ]% d) R孔子入周问礼之后回到鲁国,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 u: K% V" Q8 f" i2 p
. V* O; H B+ ~/ @-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齐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假如国君不像个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 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赏给孔子。; B5 N6 y9 _8 u' [
/ M+ }; R5 a* Z" A6 S7 `, Z
晏婴劝阻说: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因此,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小步快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7 H) t* G8 B6 K r) [1 e. p% O) k3 e; b; b0 A; X' t
晏婴的劝阻生了效。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的接见孔子,可是不再问有关礼的问题了。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齐国,返回了鲁国。
8 V3 ^! f# d1 r/ @) L9 A1 ]% l
; z {; Z$ N/ v4 V- ^* T, l$ d8 A在鲁国,孔子虽在政治上很有成绩,也干了几件大事,如颇具轰动效应的“堕三都”和诛“少正卯”,但是他仕途并不顺畅。在一次国君主持的祭天典礼中,三桓大夫故意不分给他一块祭肉。这在周礼中是一种最严厉的处分。孔子知道自己在仕途上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就出国流亡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 W$ d. {- a9 e6 `5 E5 Z
H h3 M, D1 a5 r* ?当时孔子五十岁左右。他不辞劳苦,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未被采纳。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孔子回到了鲁国。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 N2 S/ J5 T2 m' P+ P W7 C6 n' p2 h: ^ B; F) P! t) b8 Z+ x) R
虽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龄,但思想的火花却在人生最后的九年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华。孔子潜心于授徒讲学,编篡典籍,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这迟暮的九年里最终形成了。
& b6 S8 i6 D1 O* H7 d
$ y9 L9 H& M9 z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尚书》、《礼记》。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订正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开头的是敍述男女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睢》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制从此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 ) `$ A# H0 W9 C5 Q1 ~
4 w- S/ a: R# g1 \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书简的牛皮绳子也磨断了多次。他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 u) ?$ O! H( K9 b& P: [( Y. _/ T! [8 o
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西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 “周天子巡狩来到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9 X3 z; u l- _4 A9 q* V/ W
. [% D) ^, r j: G$ {3 v/ y( a8 e最终,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 K+ ]4 A: d" t+ a' `
5 p8 i! o/ B9 H1 Y5 T
孔子生病了,子贡来看望他。孔子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奉我的主张……”过了七天孔子就死了,享年七十三岁,时西元前479年四月己丑日。 6 K- U2 ~- L3 v% n; ~
! O5 Q p0 n. V8 x; v. c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的,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可靠的资料。孔子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为后世奠定了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规范,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 X' |+ ]5 g. L; v( r' b, H8 @' [# s8 o( q u D
司马迁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 I& k2 x/ |! N7 K' m: }5 \6 I( L: j2 x
司马迁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