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很讲究地方水土差异的。《黄帝内经》的《异法方宜论》中就谈到东西南北不同地方发病和治疗的差别。可惜其中没有提到埃德蒙顿,大概作者当时没到过这里来。所以,我来到这个城市后,一段时间里,反复琢磨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对它的环境中医该有怎样的认识。 , b' U: O* A. w2 _2 Y8 b 这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年我去厦门工作时,足有一两年的时间才体会出当地水土的复杂性。不过现在功力(声明本人不练气功,这里是指中医功力)比以前大有长进,这里的水土 大致也弄得比较清楚。本地的地气特点归结到一个公式就是:, E6 {0 I, d2 B
戊土(+)癸水(-)太阳阳明治气2 q1 P2 ~! F2 a
大家可能看不太懂。戊土就是燥土,阳明是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这两条经都是燥气为主。所以,本地燥气很重。这种燥既有浅表层面的,如天气干燥,水气易于散失;也有深部层面的,如引起肝肾阴分的精气不足。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寒,就是寒邪重,易伤人的经脉,加重阳气的损伤。有人会说,这里又寒又燥,我早就知道,不用你说。可是,如果气候特征和经脉脏府联系起来,意义就更大了,可以推理出更多的发病特点。归纳起来,本地比较容易发生的病理列举如下几点: 8 S) }- M [. o& C 1、肺胃的燥火:由于外寒,一但感邪,内闭不得出,加之内燥甚重,因而转而易形成燥火内闭的病理。如咽痛,干咳痰少,烦燥,便秘,口干,鼻干,痰中带血丝。可以说,这里单纯的寒症应当反而少见,“寒包火”的情况可能更多。 0 u6 m: {' P& ^* t 2、肺部和头部疾病:太阳经主管背部的阳气出入,因此,胸背、肺、颈、肩、头部是相对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大多与寒气侵犯和阳气上逆有关。% {7 ]. z. z' G) a+ `" k. T
3、肾水弱,肝肾不足。一方面是燥气伤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太阳有余,而致上实下虚。好在本地木气不是太旺,否则一定是高血压的高发区。不过,这样还是易导致腰部、膝腿的痹痛、痉挛及男女科方面的问题。但问题在于,如果滋阴补肾的话,又容易导致阳气相对虚弱。补肾中的阳气的话,又容易使体内的燥火更容易上来。所以,单纯滋阴如麦冬、银耳等并非上策,单纯温阳如鹿茸、桂皮等不是好办法。经过三思,我终于找到比较适合的补养之品——枸杞。 % n/ \& n8 J. S6 f 一方面,枸杞是润性的,不会加重燥气;另一方面,枸杞补肝肾中的精气,性质不寒,不但不会碍肾阳,而且对肾阳有益。实在是难得的对症之品。* a+ O X' y# T" d" I
其实补品当中还有一些合适的,只不过象枸杞这样常见的不容易找。平时大家可以用枸杞,体质更虚的可以加些山药,西洋参一同煲汤,多服有益。 8 x( n' {7 e k/ x! W* t, o6 H 反过来,象烧烤、辛辣、焦燥的食物,最好不宜多食,或配合蔬菜水果同食。/ @$ n4 ~* J5 J3 `! d
体质情况是人人有别的,以上只是就本地的特点而作的推荐,具体到每个人,不可能完全适合,请理解。本期只推出这一种,以后我还会谈到更多食物或补品对本地人的适合性。
原帖由 tsingyang 于 2008-11-9 17:23 发表 , k9 e1 N- n' X7 h; u& Z 1、肺胃的燥火:由于外寒,一但感邪,内闭不得出,加之内燥甚重,因而转而易形成燥火内闭的病理。如咽痛,干咳痰少,烦燥,便秘,口干,鼻干,痰中带血丝。可以说,这里单纯的寒症应当反而少见,“寒包火”的情况可能更多。 $ g9 C. [2 v% o. A# z) P O 2、肺部和头部疾病:太阳经主管背部的阳气出入,因此,胸背、肺、颈、肩、头部是相对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大多与寒气侵犯和阳气上逆有关。
/ p/ @7 m, d! n2 e S5 t; j 因到这里来几年陆续生了感冒、肩周炎等病,而且缱绻难愈。所以也经常琢磨这里的地气应该是什么情况?楼主总结得非常有理!受教了~~~~ * n$ ?+ c* V9 L T- }1 A( F$ z4 z! _) b5 f l& o6 U
这里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室内,和在室外比,是否有些不同?. P4 q" r0 m4 ]% O/ N
1 Z* j$ P7 y+ X! ]: o' a9 f6 S. g
我自己最近口嚼了些西洋参,感觉比较适宜。! E0 Q; u( B0 p0 c
( p5 Y" c5 m! h 还有一问:请问现在网上传的“人体使用手册”http://su5118.myweb.hinet.net/Handbook.htm里的说法,庐阳先生觉得有道理么?6 W' b Z3 k9 s2 Z
9 n) Z" k$ ?4 O1 j7 w
回复:: k5 J; t; k+ K6 T
室内外仅有温度上的差异,在地气上并无不同。日常调养,可以多食些滋润的东西,以御燥气。" t8 y' I0 j5 i' t2 S; ^
人体使用手册一书我没有认真读过,不能妄评。大致看了几张,认为比一般的西医保健知识要好些,虽然有些观点失于偏颇。! c/ U ?# m4 h9 G5 W- _
, o; X2 e6 B" ^
[ 本帖最后由 tsingyang 于 2008-11-25 20:0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