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2|回复: 16

来聊聊佛教的发展问题好吗?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2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除了几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以外,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佛教的发展似乎不能和基督教相比,大家能不能找些原因,说些想法呢?我先开个头:
- g3 ~6 D2 P% X
5 O( H$ v" y. c4 z9 [1 经费、活动场地问题。基督教经费就是充足,这些经费从哪里来?佛教为什么没有?
8 s6 @8 f  |% P) q3 W2 经典问题。基督教有圣经。佛教,经典太多,初学者不知道从哪里学起。能不能编一个概括佛教主要内容的佛教经典集?$ @1 f; o, I8 n! O/ f; a
3 门派问题。基督教门派林立,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然而,几个大的教派能挑得起大梁。佛教呢,虽然有人主张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众生,各门派异途同归,但是,这种观点并不是总是占主导,标榜自己是“不二法门”的也很有市场。这种互相排斥对佛教发展很不利。
, [: A5 c  S) K3 ]4 “门槛”问题。基督教,对人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小。佛教呢,长期以来还是推崇出家修行的。而在家修行也与世俗众人差别较大,使人望而却步。能不能降低门槛,给初学者一个循序渐进的机会呢?其实,大家都还没有成佛,对任何有佛教倾向的人,都应该欢迎、鼓励。+ V) g$ x9 w" w
5 佛教里,有广传佛教,劝人信佛是最大的功德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大家还是以自己修行少管闲事为信条,积极性远不及基督徒的“传福音”。4 G& j2 q! x. @
. X1 f$ {: ~2 N# l+ d% Z7 q
很高兴我们板块的一些大德组织活动,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4 P1 l9 @, A- Q0 b. o. B" H: ]+ O; T! s4 {1 i9 z
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吗?聊聊吧。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3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来看看 。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坏坏 于 2008-2-13 00:45 发表
' W6 }) }: N5 M3 n! X; @" P路过来看看 。

; y$ b+ X* D6 c3 J
' y: ?5 g1 T" q( q4 }5 O3 E7 G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3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1 经费、活动场地问题。
3 a1 U' S0 {6 a& P5 L; d+ O   
; Y. j) @6 s$ t) |不懂,对钱没概念。
- \! {! m7 m+ G: w7 p
4 t+ ~. D; c: K0 A. c1 j8 C: |! K2 经典问题。
; v$ D- C' Y  U9 F1 R( K
2 p% _% T& [# L4 h; p1 O8 A看《菩提道次第广论》,明白成佛的次第,自然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看什么了。
! ^3 f' q: L6 Z5 ?8 w6 a
. L" F, Y# N% r- ]. t: C2 H" g" Y3 门派问题。
, A2 K8 u/ P4 x" b' ]
* _  W8 @! s) s8 Z4 p众生是平等的,万法也平等,自然没有什么主流与支流,重要不重要。都是成佛之路,怎么走,看你和哪种法的因缘具足。至于你看到的那些,只能说是某些修行人的瑕疵。莫议人非是佛教徒最基本的信条,你看的那些只能说不是合格的佛教徒。# |9 @: G/ k+ U5 {

; A2 d/ o, D0 U& `1 C. _4 “门槛”问题。3 j  `4 I8 Z: L+ x4 T" C6 \# {
佛教推崇出家修行,但不排斥在家修行的。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多专门针对在家居士的修行法门,只是我们接触的少,看到的少罢了。《文殊菩萨问疾品》讲的就是佛祖让文殊菩萨去看望一位居士,可见佛教是不排斥在家修行的,在家修行也是能成就的。个人认为我们认为的差距(在家修行也与世俗众人差别较大)也是只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佛教中修行的概念,并不是只有上座修经才叫修行,上师教导居士们学做人,学做事,做好人做好事都是修行,这好像和对普通人的要求没什么区别的。0 R4 X% [, ?) d/ ]' x

! u0 z0 Y4 A  N. k3 u' i5 佛教里,有广传佛教,劝人信佛是最大的功德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大家还是以自己修行少管闲事为信条
0 G1 W/ s5 ]: {0 }. @5 Z% o. B; i6 P( W2 p) q
我接触的居士们都是以助人为乐的,也乐于尽可能的给别人讲解自己所了解的佛教知识(可能我接触的居士比较少吧),即使对方并不信佛。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受启发,非常感谢。
/ Y0 ^9 C: C7 S, X9 e5 @; L) M3 j$ w% n, h/ a
菩提次第广论,的确是对佛学的一大贡献。看来,经典问题,早有大德想在了前面。是否可以出个合订本呢?+ H, F0 }6 a6 Z$ Q
/ T0 G6 J* }2 B4 k7 ^2 U1 k
我总觉得问题从另一方面看,似乎我还有话想说,一时说不清楚。打算专写一个帖子说说想法。现在,光想好了个题目,叫“如来法随缘专论”吧。
6 z  \% p0 M5 j" s( Y5 N6 Y* Z
, ^, I- @1 m  z! X8 Z. D$ V[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8-2-13 01:30 编辑 ]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3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一切随缘就好了。
. j" _% a# Y9 L6 }- }% g
- u; I! z0 Q+ ?+ g0 y1。 佛教注重修行,是以解脱生死,跳出六道轮回为根本追求,并非升天,享福为目的地。. C. Z* k' |1 s2 v/ e
2。 佛教的修行需要六根远离六尘,修的是清静,平等,觉,否则想修出去真的是比登天还难,所以真正信佛的人比较不向外攀缘,必须放下一切贪着。这对大多数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只要心中还有欲望和贪着,那么再修也是修个人天福报。
8 S- @* l( j: {1 P; u" E7 W: A3 A
! B7 m4 Y( t. u: j# I$ E4 w所以,没有必要将这两种宗教拿出来做任何的比较,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自然道交感应也不同,个人所感应的就是今生和你最有缘的。不管信什么都好,安心,踏实地信就行了。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PTL 于 2008-2-13 13:08 发表 3 v$ H0 j3 s* y4 x
一切随缘就好了。. q$ X) r7 W" q& U$ T

3 N9 T- ?# I7 j/ E/ B- A: X1。 佛教注重修行,是以解脱生死,跳出六道轮回为根本追求,并非升天,享福为目的地。! E0 t1 L1 G" w, k
2。 佛教的修行需要六根远离六尘,修的是清静,平等,觉,否则想修出去真的是比登天还难,所以真正信佛 ...
: J: o9 e% F- W
高论高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4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就是合理

1、经费问题:我想,说佛教没有基督教充足,大概未必有充足的根据。即便如此,也一定是暂时现象。两种宗教的发展都有漫长的历史,各有其繁荣和惨淡的阶段,其经费状况也一定有所不同。另外,佛,是一种信仰,而佛教却是一种组织。信仰一般不存在发展问题,其理论的发展一般与经费无关,但组织的发展却必须要有经费作后盾。
" B( o, U. g3 Z' L. _2、经典问题:典籍是为表达思想服务的,典籍的多少是由需要表达的内容的多少决定的,不可强求一致。“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鸭胫虽短续之则哀”
2 b# q2 j  h- w$ D; V6 u/ X3、门派问题:两种宗教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各不相同,其发展轨迹一定各具特点,而这各自的特点体现着各自发展的要求,有强烈的必然性。基督教有“挑大梁的”是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佛教“排斥”也是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v0 y9 \  f2 m9 P! W: f8 ]) [4、门槛问题:“佛教”,是一种组织,只有入和不入的分别,不存在“循序渐进”的问题。在家修行即使觉悟再高,德行再优秀也不能算佛教中人。信佛是应该得到鼓励的,但入教却需要严格的要求。佛教与基督教门槛不同,其实是两种组织的纪律性不同,是根据实际需要自然产生的。7 u$ D, a' H  K7 k
5、说佛教在传播其思想上“积极性远不及基督教高”,我想也一定缺少根据。唐曾西天取经对佛理的追求和传播的积极性是怎样的高啊!+ i/ t. c% K/ I6 w. W% v7 X
我觉得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处所有明显的特色。教堂多居闹市,而古刹却多藏于深山,我觉得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了两种思想的本质差别。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看法:( t1 v  X6 _9 `( a0 x4 F
1,经费和运作。如果从business角度来讲,毫无疑问,基督教的确是运作非常成功的组织,譬如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初到加拿大后绝大多数都受到过基督教的邀请参加教堂的活动,并且最终有大约5%甚至更多的人成功加入基督教;很多人最初参加基督教活动的目的很多都是为了去吃顿免费的晚餐和交朋友;基督教能吸引人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对于背井离乡的新移民来说自然很有魅力。所以基督教是快乐宗教。佛教的教义决定了佛教不是快乐宗教,所以在吸引观众方面的确稍逊一筹。个人认为,现代的佛教的确应向基督教学习一些组织和运作方面的经验,目的是更好的普渡众生,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台湾的佛教就是成功例子,当然台湾的佛教都是中国大陆过去的,但却没有受到任何政治运动的伤害。今天台湾的佛教非常昌盛,高僧的地位也非常崇高,他们根本没有经费问题。比如我所知道的佛光山,慈济,都是财大气粗的佛教团体。说到这里,很悲哀的想起我们爱城的佛教组织,大概没有一个是大陆过来的,都是台湾东南亚等等,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佛经经典和祖师们的典故却都是来自于当年的中国大陆。。。
4 v3 W! Y" J! m# I& I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2,经典问题。不应拿基督教逻辑来讨论佛经问题。反过来问,佛教有那么多经典,为什么圣经就一本?各有各的道理。
; ]* W& r3 y% j$ G+ |3,门派问题。广义的基督教不同派别是互相以pg称呼的,好一点的也会说我是对的,其他宗派的是错的。佛教没有这个问题,我所了解的稍微正宗一点的佛教组织都不会排斥其他门派,因为都是以佛经为依据,只是根据个人的根器和缘分而有不同的方法而已,最终的目的地是一个。所谓“法无定法”,但一切真正的佛法都是“不二法”。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4,门槛问题。佛教没有让你上来就出家啊?顺其自然,慢慢来。佛教那来的门槛,从来没听说过。放不下就不要出家,也没有人来逼你。出家,或许是更快的成就的法门,也可以说是职业的佛教徒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佛教徒还是在家的。不过,想要对正常生活影响小,什么都舍不得,放不下,最终的成就就很小。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的一点是佛法是教人放弃的宗教,最后连自己都放弃。
. t! R+ H  x0 S; @( G5,最后一点,我所认识的学佛的,没有一个不尽力劝人学佛的,但是佛法是出世法,不是讨人欢喜的入世法,很多人不喜欢听,有时候很无奈。“自己修行少管闲事”是绝对违反大乘佛法基本信条的,不过佛教徒对乱七八糟的闲事的确没什么兴趣。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1。经费问题
* N0 s2 Y1 g# V- b+ v/ w- M' ^6 _在佛陀时代,佛陀带领诸位弟子实行托钵制。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随2 q; I2 Y/ K% _6 M0 J
缘说法。不存在需要经费场地的问题。只是后来有居士发心,给佛陀供养了精舍庄
6 o- X. m7 K3 ~' n园,才形成了固定的说法场所。& m: `6 Y' G4 y& c5 K
至于佛教后来传到了中国,因为中国不同于印度的气候,不可能“树下一宿”,而
# C6 P6 V% Z# k$ Z- R  @且古代的帝王们很重法,就建了很到丛林道场。(中国的佛教道场大都是皇家赞助的# e0 h" S, }8 U  T
)! I* B7 L9 [6 w5 P
在加拿大目前看来,是很多佛堂的经费问题有些紧张,因为是随缘布施。不象在大
& |% I3 r$ R- L! M陆和台湾,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这但这个对于真正修行的佛教道场和信徒来说,不1 J+ g% T  {5 k$ O5 m9 _
是重要问题。因为佛教和世间法的最大不同是:佛教众生要修心,最终要了脱生死,
, B, X2 x( M) Y# E  G而不是得到更多更大的福报。“人若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河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
5 x8 D+ Y& a; v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V1 S6 Y, T' m/ ?8 L4 _& \( q6 P( R2 c
当然,佛教的修行也要从修布施开始。从布施开始修“放下”。但不能执着予布施,6 q. B* E: Y2 s2 h4 H4 t
布施能得到很大的福报,但那都是“人”“天”福,成贵人,成天人,不是佛教徒
: Y; J2 V" q3 c+ }的最终目的。因为升天道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大福报,但对于精进求道的人来说,' o; z7 x$ F  G: \7 Q
是一种堕落。
& S# {* C) U/ G" X2 k, U! g2 ?% M  G+ ]1 d3 V* u
基督教经费就是充足,这些经费从哪里来?. v7 g/ A" B: e; H2 U' \- i4 \6 P
- W0 s6 m" O; M4 H" Z2 q. F
基督教的教费从那里来?这个我没有了解过。佛教为什么没有?因为佛教没有把经
2 ]5 e0 s3 ]% [4 c( a) i费、道场的扩充当成首要的事情。甚至,很多法师还把这些列为最次要的事情。% Y0 |3 }3 E7 @: x
记得有一次,师父引用广钦老和尚的话教导我们:道场要那么大干什么?几百年以4 D9 m/ e7 h( A
后化成灰!你们抓紧修行要紧。(可能是几个师兄想发心筹资建新道场)。
, @( b& e& [& v, T' l

, o/ S$ |$ f! ]! U. y" K- Y[ 本帖最后由 rockylily 于 2008-2-16 12:56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2。经典问题。: ^. [8 y- L# ]
经典之论,圣人之心。我们井底之蛙怎能够体会?就象一个小虫,从生至此,不过数日,行不出一里。你告诉他到班芙要开车,到 victoria要坐飞机,他会怎么回答你?CRAZY! 0 y  H9 f0 [/ H+ I: ~

+ d/ x2 m7 m7 G0 R+ X! o; E佛教经典是佛陀在一生讲的经说的法,被弟子记载了下来。每一部经,有每一部经4 \2 P2 Y3 o* M8 W( F
的因缘,每一部经有每一部经的对象,有每一经的目的。就象<<华严经>>是佛陀开
, D% a! ^5 r; s  M) Y) I悟后,坐在树下,于七日七夜, 在定中所说。谁能进入他的定中听法?大菩萨等。5 Z2 E: ^# C! B0 U
而<大佛顶首楞严经> , 是因为佛的弟子阿难,在托钵时路过一个女人的房子,而* C& j! k( b" S/ \# I9 N1 e
这个女人很喜欢阿难,就用魔咒迷住了阿难,将要破坏阿难的戒体。这个时候,以
  F" p" m* `5 V- p2 I0 J这个因缘,佛陀赶快开讲<<大佛顶首楞严经>>。魔咒消失。而佛陀也以这个因缘告# B0 k- T# M, E
诉大家,解学并进的重要性(阿难多闻,但因疏于修行而不能免次难)。也以这个因
( [( N' y; e7 d( \: X缘,给大家开示了末法时期,各种魔的示现方式及佛陀谆谆教诲的“四种清静明诲”。
6 T- D4 ?  Q/ u
4 D3 m& H, A# e( \' N4 b7 a所以说,每一部经典,都针对于不同根基,不同习性的众生。
  ~! F% h6 z# z! W/ |( Y不过,如果是初学者,就把自己的想法放下(这是破我执的一个重要方法),听从你
: N% Z7 z6 A* j$ e% f8 H* k5 Q所亲近的法师或从古大德的指点,选出一两部自己喜欢的经典,熟读,领悟。
! \  c( ^+ B1 G$ s* v# V9 d. z
0 U4 N% _4 u. b( `3 g% o' E* c
[ 本帖最后由 rockylily 于 2008-2-16 12:58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C) f" D& ^/ B/ L2 _& u1 |
3 门派问题。
$ U( E# C( d8 R6 ~- L* ^“真正修行人,不见世间过”。& ~4 B8 a6 q4 Z  W& K4 b+ S# |

8 Z7 f# L( C8 J5 _) S  l' J8 B0 B4 “门槛”问题。! N2 \1 |: t' M! t
一切唯心造。你认为有,就真的有。你认为没有,就真的没有。八十老太,目不识丁,
# \4 W' u7 U. \( a; L9 z! a  U也可以便作家务便念佛,也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5 佛教里,有广传佛教,劝人信佛是最大的功德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大家还是以自
/ W1 s8 s$ L1 @" s  q& ^3 l1 G" q己修行少管闲事为信条,积极性远不及基督徒的“传福音”。

) ~( Z8 G: z8 n; W. |% q$ E- |( z; r
劝人信佛念佛,这是布施之一,属法布施。是有很大功德。(而且我所认识的佛教徒,
. Y: ?, j2 ~6 `- c都是很热心的给别人传达法喜的。)但更重要的是随缘布施,你若天天跟着人家后面
- W* n& K4 S8 k9 `讲,让人家生起不满情绪,更甚之,如果让人家起了嗔心,造了口业。那就不好了。! ~7 `( }6 m1 \, e
* c- d1 E3 O1 \

, j* t) d( X* U另外,因缘更重要。一个人向你讲,你未必信;另一个人跟你讲,你也许就信了。
# C% \) L' A+ m  d  \5 i) x, p* ~8 q8 n3 I0 X( ^, h1 F- N2 W

: t- C8 B& a# a* |佛典上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佛陀和舍利弗等弟子们一块托钵的路上,佛陀要跟大
$ x7 m0 ~: v- r! k! C% ]家讲一讲关于因缘的事情。不一会儿,远远的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佛说:我在这
3 D! d( i# I& J. _9 e里等她,我要度化她。可是老太太走着走着,突然掉头往回走了。佛赶快去那边等4 B/ X" I2 ?% c8 J; ?& |  U
她,可她又掉头往左走了。佛示现十方身在不同的方向等她,可她却坐下不走了。
5 Y0 x9 T0 l2 X$ p& L. b, C* ]" j佛陀便告诉他的弟子舍利弗:你去度化她。舍利弗一去,老太太竟然很开心地跟舍# N% Z3 d* Q/ j! b, @, t% I
利弗说起话来。舍利弗跟她讲佛经的道理,她立刻深信不疑。8 Z  U  @9 r) c$ T/ e  u7 {
佛陀告诉大家,这是因为舍利弗在过去生中和她有好缘。# a* z- ~0 v1 ]

. P! t# [1 G( w( O在古代很多出家比丘,在一个师父座下很多年,没有开悟。师父便对他说:你去某
7 S& K2 {4 i1 J1 Y某法师那儿(或者你去别的地方)去参学吧。他到别的法师座下,很快就开悟了。所8 c! \4 A- z- Z' B+ ~8 N" c
以说因缘是很巧妙的东西。不是第一个法师不高明,而实在是因缘不同。

& I$ Z  P% Q$ T) |. J* C# u! A  V. h" ~9 ^8 M
[ 本帖最后由 rockylily 于 2008-2-16 13:01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有世运,法有法运” 。佛法也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在前一两百年,
8 V- ~6 Z6 E7 w+ {4 Z6 Z. z) p佛教在中国有了一段低谷。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地宫的发现,佛陀指骨舍
# S; B7 F1 T: |3 u. ^利的出土,佛教又一步一步地开始兴盛起来。从近十年,十几年看,很多很多优秀
" ?" m& t2 ]6 h, J! y+ j" x  G青年人才皈依佛教,弘法利生。其中有很多辞亲脱俗,出家修行。这么大义举,如7 j+ j; w: V! a. m! S* P) Y
果不是真正想出离世间,了脱生死,是无法做到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16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门派问题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谈门派问题,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佛和佛教的区别,只有辩明区别才不至于混为一谈。
, L% m* b, \9 ^( R/ |- z4 X* ]3 v2 U" o佛,是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也作“浮屠,浮图和没驮等,意译为“觉者”。佛经说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名为佛”。所以,佛,是信佛者信仰和理想的化身。没有派别之分。4 d+ M9 A" v: ]9 A) w, E& m+ _5 c
但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却产生过许多特色鲜明的派别。相传佛教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起源于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并迅速得到流传。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据! G8 Q/ p+ x4 r2 i8 R& H- K& Y
记载:自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佛教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即“上座部和大众部”等。公元前一世纪间,从部派大众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并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最后,有一部派别同婆罗门教相调和,又产生了“大乘密教”。公元二世纪时得到空前发展,并广泛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属巴利语系,统称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我国藏族和蒙族的藏语经典系,统称北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以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四五百年,佛经的翻译和研究日见发达,到了隋唐产生了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许多门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24 03:56 , Processed in 0.22574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