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52) 鸡蛋( 1)
|
跟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诗+ N9 }* T6 K% h a/ P' F( `7 e b) H: f
( _9 F1 ]6 b' r3 q% o v" r' C
7 w6 N9 t- c) f, K) [4 U 《春江曲》
! Q+ F" m9 q* `2 V4 ^! h. ?7 n6 X/ L' M& V% u
[唐]郭元振
; J0 P: ]3 N. V" {/ x; D; M' K/ z9 Q# a
江水春沉沉,
) r3 A, J9 K; _' Y; t
( t y, ^ Y- t. |2 a$ t$ @ 上有双竹林。
9 n5 E2 d! d% b0 F5 z
L3 g- b9 c8 n' C* r 竹叶坏水色,/ e: ^' |6 { K, w |9 z b: T+ C
; l5 ]0 i- f; a) h
郎亦坏人心。
( q9 r2 w& b5 j: E& V( i, ~5 w- C B0 K# p/ s
) e9 l2 I9 ^0 d# ~- w4 \' j! f《春江曲》本为乐府曲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引郭元振曰:“《春江》,巴女曲也。”郭元振声名鹊起于武则天朝,延续三朝方因失误遭降职郁郁而终。到底仍是文人尺骨,以此估量世间,又有几个能比肩于他。其诗句细腻处,才情勃发,引人入胜。
0 H* w$ O% F0 V) J
8 C( M& [7 g0 M首句“江水春沉沉”,紧扣诗题而言,专门绘画一江春水。春天万物勃发,到处一片翠绿之色,尤为赏心悦目。经历严冬而来的江河之水,原本的清澈经过一个季节的沉淀,此时看上去仿佛变得深沉。句中一个“春”字,既捉住了题目的本意,又展示出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季节转换,由冬入春,这大概是诗人初步得出的结论,但诗人是严谨的,所以一切就仍然值得继续研讨追究再说。0 N. x! N& ?( c
/ `4 R0 f( N6 I/ c古人写春江之水的诗歌很多,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如“春水碧泱泱,平堤映绿杨”(郭祥正《春水》);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都描述了春天到来之时,江水色泽的变换。然而此处“沉沉”二字,却另有说法,一是用来形容水的颜色之深,二是用来细述人的用情之深。
. t3 F4 o5 B3 }9 j
" O; \) `8 s3 V1 y- G. e% i( b: @次句“上有双竹林”,本是接着第一句而来,指出江边另一处事物:竹林。那么为何会在此特意说明这一点呢?关键之处不在于这仅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而要重点突出林中竹子都是成双成对的。这个说法真是比较奇怪,单单重用一个“双”字,就值得人再三体味。若非心细如发,何以观察这般贴心。联系到上句之“春”,再结合此句之“双”,愈发显得意味深长。而这种悠扬之态,就像江水色异,竹子成双,算是诗人暂时抛下来的绊子,或者说是题目,让大家先行猜测一番谜语。0 b3 s/ o0 I2 v% L5 I; N
& H: E9 w8 p+ w: [& R) D8 I7 l一切答案终将揭晓,似乎都在最后两句,“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应该如何理解好这两句,必须前因后果诸多结合来看。明面上给出解释,江水颜色改变是岸边竹林引起,要么是竹叶掉落把江水渲染,要么就是竹林垂落的竹影,使得江水色泽改变。诗人由此类比,导致得出另一个答案:女孩子的心思之所以忽然无法捉摸,心情也时好时坏,原来是因为心湖里倒映上情郎的影子。
1 Q$ ^+ L2 ^4 P+ ~! ? V/ E
' B4 @- a3 ]& t: n) K8 {虽然诗人是如此写明的,但是就那么回答肯定了吗?当然不能。那么同样道理,情郎也不会是徒然让人心乱的理由。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草萌生,春心懵懂。如此良辰美景,恰如西方诗人歌德所写:“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感情毕竟是双方相互同理的,也是互为沟通的。正因如此,诗人才在这里巧妙使用类比手法,说出一番反话,好像突兀,实际上却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思春少女的复杂心思。至今读来,仍觉其栩栩如生,仿佛陈年美酒,饮之令人回味,品之意趣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