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2) 鸡蛋( 0)
|
7 |6 @( M/ u r# I9 M
現在社會上的人喜歡參加聚會,讓人的內心産生的要麽是邪念,要麽是惡念。有境界的人不會,沒有境界的人就會放逸散亂,因爲放逸散亂是凡夫人的本質。
3 h# S5 }; Q" l, ~. ]# [ / ^( y- J' c6 D( i0 T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散亂放逸是很大的過失,也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我們經常講戒定慧三學。戒是淨,要保持相續的清淨,看這些聚會,就沒有辦法保持相續的清淨;定是禅定,心如如不動,看這些聚會時,內心是散亂的。這是很大的過失,生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也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爲你的心已經放逸了、散亂了,這樣沒有抵抗力,別的煩惱習氣也會趁虛而入。
0 G0 s6 S/ v$ q/ | 5 M. q7 w' v% s7 v
有些人特別愛聚會,尤其是城市裏的人都愛聚會,看個演唱會還要費很大的勁才能買到票。上網的時候也是,很多人到這個群裏看看,那個群裏看看;到這個房間裏聽聽,到那個房間裏聽聽。
, }/ B! A; K- m 4 t9 C) D. s* ]! N1 ]9 g' j( j. h8 t
現在有些居士或出家人知道的特別多,全世界發生的事情都了如指掌。有些事情我覺得很新鮮,應該說一說,沒想到他們早就知道了,不知道從哪兒知道的。發生的災難沒有多久都知道了,可能經常在網上浏覽,這也是不好的。有什麽可看的,我們現在修的法已經夠了,爲什麽還要看那麽多,了解那麽多?這都是散亂的因,會讓自己信念不堅定,都是不好的。
/ k2 b8 c8 V3 ~. I 6 y) `+ W3 J7 p, J( K
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威儀,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心。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去聚會。其實少看少接觸,內心的煩惱和雜念就會少一些。有些盲人、聾人因爲看不到、聽不到,知道的少,內心反而很清淨。
+ O9 t5 Y, K+ x. X4 | . h7 ^ T* x$ y- h' _
以前我在天津學漢語的時候,有二三十位居士,他們都很虔誠也很精進。其中有個聾人皈依了,無法聽開示,我就讓他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告訴他阿彌陀佛和蓮花生大士是一體的,阿彌陀佛即是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即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心咒也行,念蓮師心咒也行。他很聽話,也很專注,堅持的特別好,沒有絲毫動搖和退轉,只念阿彌陀佛和蓮花生大士,感受特別深,狀態特別好,變化也特別大。雖然他身體有殘疾,但是天天法喜充滿,每天到我這裏來講自己的感受。而其他的居士知道的事情多,心態就不太穩定,信心也不太足。聽人說《阿彌陀經》好,就去看《阿彌陀經》;聽人說應該念《地藏經》,又去念《地藏經》;聽人說應該念《心經》,又去念《心經》,心總是不定。成就靠的是堅定的信念,若是心態不穩定,不可能有成就。) ?1 d, z! v7 s; Q% |2 R5 U; F
' z# f1 V( R. ~$ m! r9 N
我們不是分別,不是說《前行引導文》好,《阿彌陀經》不好。《阿彌陀經》是佛親口講的,是大乘教法,怎麽能不好呢?但是你的心不能總是漂浮不定。( `, O: N! y' d. w) E
* R7 X r9 S* r- w$ h$ h
初學者不應該接觸太多,這樣內心的雜念會少一些。若是你特別精通佛理,有辨別能力,接觸多一些也行。但是很多人沒有這個能力,不精通佛理,內心很難堅定,所以要少到引起放逸的場所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