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7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5-5-27 13:12 编辑
6 W5 K% S' i" h) F+ z
0 E" M! g: P3 ^' M二、三殊胜修法( S- j0 h! u1 e" X! ]# z6 a
' [- Q4 a0 j! c/ a" K+ s0 Q" y(一)名义及重要性& K" `: K' E/ \3 p& Q* I9 Z+ X
4 {: r8 W X; m, ?; v此修法名为“三殊胜”,以前我译作“三要点”。为什么称做三要点呢?就是为了引起学人的重视。凡是学佛、修行的人,都必须做到这三件事,因为十分重要,所以翻译为三要点。由藏文直译,则称为三殊胜。
! z$ Y* j/ o x+ K) c" o* l5 Z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种殊胜。菩萨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殊胜。这七殊胜又可归纳为三种。我们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烧香、磕头等)时,都应具足这三殊胜。如果能具足这三种殊胜(或三要点),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盏灯、磕一个头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如果离开这三殊胜,即使从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成佛之因。
. t; J& v1 Q* @: d: r% x6 ~) j- N什么是三殊胜呢?第一是动机殊胜;第二是无缘殊胜;第三是回向殊胜。& j! g, B" U6 d% C
第一、动机殊胜。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会有目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时,具备殊胜的动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H0 t, h9 l* ?5 E
第二、无缘殊胜。是指在修行时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无论做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为非常殊胜的善行;
6 U, N+ v) _) s4 C5 X* Z第三、回向殊胜。行善修法结束后,还应当如理如法地回向。在打坐、放生时,就已经成就了很好的善业,将此善业用于何处,是很关键的问题。是用于解脱?还是用于健康长寿?或是用于下一世的人天果报?这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这种目的性的选择,就叫回向。) e4 [8 ?% o- Y g! f% d" `. x
无论作任何善事,都不能离开这三种殊胜。一旦脱离了这三个关键问题,则不管所做的善事从外表上看有多么的了不起,实际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这三个殊胜并付诸实施至关重要。1 V/ }# R- ~" | |
. [3 j) O- Q7 ?* ^8 V) a0 j(二)具体修法
: \6 q! A; h* D; `9 Y( H
+ R0 t, m0 ~2 ?% @' h% M' \1、动机殊胜( b/ Q0 c2 ]. A8 t' M8 z/ d; J
行善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标(动机)也千差万别。所有这些动机,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善、无记和善。
. P) b+ F4 F% E3 ]' W* h# [+ \+ d5 \5 T6 \2 ^
(1)不善的动机:现在,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动机往往都是不善的。何为不善动机呢?凡是仅考虑今生的快乐、仅为今世生活打算的动机,如为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称为不善动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修法,则无论所修的法有多么高深,也只能成为世间法。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这一生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没有其他的善报。: G: A# W2 M9 }
例如,如果人们是为了消除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习大圆满法,则大圆满也是世间法。大圆满法为何成了世间法呢?大圆满法本身不是世间法,但因为我们的动机,是为了达到世间的目的,这就使它成为世间法了。这样的动机就称为不善的动机。3 N2 h/ {' U& y8 h$ |
有人不禁会生起疑惑: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并非想杀人、偷盗,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为,虽然仅仅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等而修行,也有可能达到目的,但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以后,又能怎样呢?也许,在健康无病之时,会造更多的业,从而导致更多痛苦。这种动机本身虽然不是罪恶,但因为毕竟是有漏之法,不但无法离开痛苦,而且会引发众多苦痛,所以,此动机称为不善。) ]# F- o* u% @2 x8 ~
听闻这些修法,不是为了茶余饭后的闲聊,也不能当成一种文化、学问来研究,而是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之中。: P2 D1 Q: C) ~/ V7 N
0 a. w/ j! G! _9 ^具体如何运用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大乘阿毗达摩论》中讲过:有三个人一起吃饭,其中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偷盗、杀生……;另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放生、磕头……;第三人只是为填饱肚子,吃饭以后没有什么打算。同样是吃一顿饭,因为三个人各自的不同目的,同样的“吃饭”,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业。其中,吃完饭后打算杀生、偷盗的人,他的“吃饭”就是造罪;吃饭是为了有体力去磕头或做其他善事的人,他的“吃饭”就变成善业,将来肯定会获得善果;只想填饱肚子的人,他的“吃饭”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恶的无记业,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会有特殊的善恶果报。这三个人在吃饭时,虽然既没有去造恶,也没有去行善,但由于动机不同,“吃饭”的结果就有三种差别。所以,动机至关重要。
2 o& K& A6 c7 t. r3 }如前所讲,如果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等等,就是不善动机。因为动机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打坐、念经,都是世间法,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如果在心田中竟然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这么可怕——即使修大圆满法都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修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对动机的选择。
' C# Y5 F- g) H. `凡是为获得这一世的幸福,或者为遣除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这样的动机都是不善的。虽然这样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却与解脱毫无关系。因此,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而言,绝不能有这样的目的。经书里讲过,这种动机是需要断除的。所以,我们在每次行善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比如: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去磕头(或我要去放生),这时就要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磕头(放生)呢?如果发现自己的动机是错误的,就必须及时纠正。7 d' Y6 L* V6 f+ }, L
8 }+ c# I- X1 u; |/ J9 m(2)无记的动机:无记是指没有善恶的记录,既非善,亦非恶。例如,一个人去放生,邀请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并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应邀同去放生,心里没有任何目的。放生结束后,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业就称为无记。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他不是同样也解救了生命吗?为何是无记呢?因为,他虽然与大家在行为上毫无二致,但是他的内心却没有这种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无记的。类似这样的概念,在世间也存在。例如,如果故意杀人,就犯了重罪;但如果是无意中杀了人,则所犯的罪就没有那么严重。在这一点上,世间法与佛法是一致的。
% L6 d U N/ }& s/ g" `% w
0 X1 q: a" }7 C. T1 I8 c; R经书上讲,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机是无记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断除它。因为无记与善比较接近,而不善与善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后者只能断除。平时我们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认真观察,如果发现动机是无记的,就必须改善它。因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为解脱法,与解脱毫无关系。以无记动机所造的善业虽然有些世间善报,但却很微弱。! p Y6 a: E% C
* I* i9 l4 v+ v, \9 H
3)善的动机:这是三种动机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动机又可分为低、中、高三种层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6 y3 f$ B5 l" m1 N* q3 K- P+ X: ]1 c5 a3 P7 g% l
第一是下士道,这种动机是三种善的动机中层次最低的。具有这种动机的人不是考虑解脱,而仅仅是为了下一世不堕地狱、饿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报,为了来世能得到健康、长寿,获得有地位、有财产、有名誉的人身而去行善。这虽然是善,但仍与解脱没有关系,所以是最低层的。
+ L9 g9 }8 Y% ~! b有人会想不明白,前面讲追求健康、长寿的动机是不善的,而现在又讲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前面的动机根本没有考虑后世,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为下士道发心的人,虽然没有追求解脱,但是也没有顾及今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间圆满,所以叫善。1 k' U. \# L' E" l+ a6 y4 g
但对希求解脱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动机来行善。现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烧香、拜佛……请你们扪心自问,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否是为这一世的健康、长寿?抑或是为下一世的健康、长寿、不堕地狱?如果是这样,则一切所作永远跟解脱无关。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也绝不可能解脱。因为这些善业都不是解脱的因,此因成熟时,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以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长寿、不堕地狱等等之外,没有其他善报。4 F- r1 w% x3 s0 y* J6 q
9 T, i Z& y% G" h+ U5 `& U# K
因果是有一定法则的。譬如,大米的种子长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样,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脱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脱之果呢?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经常在念《金刚经》、《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贤行愿品》、《心经》……,就一定是学佛、修行的人。其实是不一定的,念这些经固然很好,佛也赞叹了念诵这些经文的功德。但是,动机是很重要的。动机不正,则一切都不正;动机若正,则做一切都是正确的。8 c& U/ P4 A# \0 ?( @+ q
尽管有些人学佛较早,有些人近两年才学佛,但无论时间长短,都应该回头看一看,学佛以来,自己行善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前面所讲的动机,虽然会有善果,但与解脱却没有关系。现在如果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也有办法将已做善业变为解脱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起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刹那刹那生灭的角度来看,以前的所做所为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种子的相续却已经留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一旦我们能生起出离心、菩提心,阿赖耶识中的相续就可以立即转变。以前所做的善业,也能因此而成为菩提之因。如果我们不去改善,那么,它将永远是世间法,永远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这实在太可惜了。
* b q" v3 L+ E, U* z
# K. p5 C! u3 S0 r& X% r' U我们所讲的不能以上述动机行善,并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间利益,也不是指绝对不能将佛法用于世间法。比如皈依,无论怀有何种动机,皈依后都可以避免人与非人的违缘,可以清净许多罪业,也可以获得健康长寿,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时遇到痛苦或困难时,祈祷上师三宝是很正常的,是作为学佛人所应该作的。我们并不排斥有时为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间或为长寿、发财而做适当的法事。但是,如果将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间圆满方面,那就不对了。只有解脱,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 v: q1 V: k: J* @0 P/ o9 c# v0 j
) \( s. t! R/ U V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声闻、缘觉的动机,也即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不是考虑健康、长寿等而修行。因为这种发心的人,对世间圆满以及自身五蕴(肉身等)怀有恐慌厌离之心,极其渴望能早日摆脱五蕴的束缚。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但是,他也从未考虑过众生的解脱。那么,阿罗汉是否没有慈悲心呢?不,他有慈悲心,也认为众生非常可怜,但因为其慈悲心深度不够,所以没有勇气度众生,只是想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他们不愿发菩提心,为众生而修法。所以,这种动机是中等的。以这种修法除了能使自己获得解脱之外,没有其他的果报。* j( D! W* A$ J! [1 \- H, [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是学大乘的、学净土的、学禅宗的、学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没有什么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胜,密乘的法才了不起,并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也许我们会自惭形秽地发现,自己连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1 ~9 t6 i0 ?# h3 r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归纳于大乘和小乘当中,没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出离心——非常讨厌世间圆满,并不遗余力地希求解脱。我们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
. s) n+ }- [) O& y5 F- O2 q
3 T- S0 B) ~+ j5 ~$ }7 i* C0 ]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菩提心,能无自私、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作到吗?如果不能,则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 ^( s, d8 r: n, r' }如果我们既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么,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么,我们是什么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释迦牟尼佛,平时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稍强一筹的人而已。虽然我们听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顶,拜见了很多高僧大德,却与解脱了无关系。当我们反观自省时,如果发现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V% o8 C; D; b# f* Y
' E9 z/ ]2 G) V# T3 P* Q
也许很多人以前也知道三殊胜,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认为就没有必要听更多的法,先把听到的法落实到行为上,做到一个,再听下一个。就像在走路时,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几米路,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往前行进。如果始终寸步未行,那么,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路况你都能了然于心,也是于事无补的。
* {* l6 ]" T2 |* n0 `" b6 ~2 [$ P# U* k' G7 F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没有那么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出离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里的帝释、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实并非如此。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够做到的。如果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萨的专利,凡夫根本无法办到,则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无济于事。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些发心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我们既不用太气馁,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实地衡量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时刻激励自己:“我必须努力改善、不断进步,决不再做名义上的修行人!”当我们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是,并有了压力之后,才会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我们才会成功。" | c1 Q" Y- }" S8 l
不重视这些问题,是会走错路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没有必要去听大圆满等高深之法。是否听闻这些法没有利益呢?不是,这样做也可以在心田里播下一些好的种子,也有闻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好处。所以我认为,在基础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地去听这些法,并没有很大意义。当务之急,是调整动机。8 P1 U3 {0 `$ ?/ g! d. h+ u
3 t& w, D/ t$ g4 B) G, J, C/ }
当然,是否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里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则,其他人即使通过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们必须成为在监督自己方面不讲情面的纠察员。% ^/ I3 K8 }. _4 G7 Z* u
% D4 Z1 }3 y0 w& ?. Z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这是善的动机中难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见来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从无始至今,都对自己珍爱有加,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打算,很少考虑别人。即使考虑,也是有条件的,从不会无条件地为他人着想。所以,想成就世间的事业并不是很难,而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却并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
3 G; L/ C+ F9 r因此,无论发菩提心如何艰难,我们也要向这个方面努力,要挑战自我,挑战自私心,并坚持不懈地与它作斗争。如果肯下功夫,我们最终必定是会胜利的。
$ Q( Z j9 f! d$ `" I
9 A2 \% B" C, _( ]# i% c$ Q# w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顾忌地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但是,我们的自私心不但没有理由、没有根据,并且是我们获得最终安乐的大敌。关于这一点,在我们以前所学的世间文化里从没有提及,虽然有些人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但深度却远远不够。只有佛将这些真理告诉了我们,在依靠佛陀教言进行观察抉择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以前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错误!就能由此而发起菩提心。由此可见,菩提心是最关键的,也是善的动机中最殊胜的。
! m3 X0 D" L+ D- Z7 J& g. y" P' Q% w, ^$ p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