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75|回复: 0

[学书论画] 百年巨匠 潘天寿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5-5-20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5-5-20 21:19 编辑
5 c7 b+ f* c! j+ G  @0 N. m8 n& Y& G  H+ t! \) s9 _
        百年巨匠 潘天寿
3 e8 p0 B" p6 z; t- ^/ \5 q7 k
* n& ~! V0 R7 {6 o6 z2 r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1]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2]
. [0 W/ }4 G9 j( I, ?4 r$ r9 X# Y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 H5 U3 A2 f! L6 O/ O$ S  _  P' X; r; ]& ^. N( p9 g
      早期习画( X6 D8 [- I9 K: h
      潘天寿
4 ?3 u7 s0 X: N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县冠庄村。6 z1 _; r' W) V* d* H% c: ~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
7 T5 T# L  T- p+ K; g6 Y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 s; ?2 q" S3 k+ i- _+ ^
1920年春,参加浙一师进步学潮。夏,毕业,回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 为赵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鸦》、《晚山疏钟》。
" M% W$ D6 u% n1 O: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作《秋华湿露》等。改"天授"为"天寿"。$ e8 j) a7 ]1 B7 ^# a; Z

3 t+ Y/ i' S1 i. l3 G        编写画史, ~) R1 w" M$ ]

- f/ }  A- c. I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2 H* s9 `2 x8 @; u
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i: ?* u- ?" p3 G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 M) \' {; t, C# W) r0 t7 E2 P
1932年,并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 @0 B6 Q% E. m  p8 j5 I( e2 o
1933年,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届画展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 k3 k4 X( S+ H6 y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8月,"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作《梦游黄山》。
5 y: y8 v. d% n! a  g) p: N( z1937年4月1日,潘天寿作品《墨猫》、《行书立轴》在南京美术陈列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江洲夜泊图》在"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展出。
; p* f+ y7 y5 [; q# B' H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付梓。作《秋酣》、《行书画论手卷》。
* D7 _" ^% C& x7 _
$ R- t( J$ w3 S, F/ b        任教生涯
5 ]6 @: V0 [7 x$ u9 L, h; o
* Z# Q6 B% L  {( z: U  e3 }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 j2 Y) z, Q% l3 E( C  s)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 ?# g8 C4 l0 w- A5 n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作人物画《踊跃争缴农业税》、《文艺工作者访问贫雇农》、《种瓜度春荒》。1 E3 h6 U- g9 B( f/ ?
1955年,作《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的发言,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主张。作《灵岩涧一角》、《梅雨初晴》。
9 E2 G2 o/ j; }1957年,在《美术》1957年第1期上发表《回忆吴昌硕先生》一文。在《美术研究》1957年第1期上发表《吴道子的生平概况》,第4期上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作《记写雁荡山花》、《莹莹山水》。
0 Y# s) Q4 w/ q( g3 w7 U/ I6 ^# ~/ q6 K
        晚年时期7 T0 g- _' c" n' {# G4 j
8 y+ ?4 g. _8 B9 D; D5 d
1959年4月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要有更美的画》。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应邀以《鹫鹰》、《小篷船》、《江天新霁》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 a0 Z2 o( M' N+ u4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4 ~8 o+ a3 i9 t+ J) i! S
1962年4月,在《东海》杂志1962年10月号上发表《谈黄宾虹山水画的成就》。为缅甸驻华大使馆作《雨霁》。% X  C1 E& q5 O) T
1963年元旦,"潘天寿画展"由上海美协、中国画院主办,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在潘天寿主持下,学生马进良(敬良)等协助,美院正式成立书法篆刻科。
8 O4 W8 E9 P) e$ z1 \1965年春,随学校师生到上虞县参加农村社教运动。
* [7 N( U) B' i( I5 M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 `3 b! g# w' M8 }6 j, q1969年初,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1 g6 Y7 F- G- ]+ ^* M! x" W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时、认真的治疗,出现严重血尿。
/ r- H, f3 |! i( |2 h1971年9月5日,天明前潘天寿逝世。
5 ?% |  D# N* ?5 i# C' H; q7 }) i* H4 T
       笔墨技巧
$ W% _: k9 N* F4 a+ V
+ k. u: s* u6 h7 j7 S1 r% B       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气、风俗习惯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吴昌硕常常用墨色和红色画牡丹,充分发挥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变化非常复杂,对比强烈,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2 V3 I4 E3 ?$ V6 d/ Q  W! b
        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5] ' d9 ~% {9 h# W3 X) l8 r. L5 p
, J" V% w: E! k1 P  B8 D& X- H: n
       国画教学
6 E0 n4 |) V/ ]& L* ~0 c, M; H  ~" C# J" X
       中国的绘画有其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学习中国的艺术,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对入学新生,首先要讲的两点是:
7 T' E; d9 Z' N) P$ q. O$ ?6 u$ s/ ?一、 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 W$ G, L# j2 _
二、 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
1 |5 H' ]' U& N& J. W        艺术的重复等于零!" ]% J3 Z) w( k1 s
        学习方法大体是:(一)从事中画技术基础的锻炼;(二)注意诗文书法金石之辅助;(三)骈考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最后的重点,在品德与胸襟的修养。持之有恒,不求速成,自然能得水到渠成之妙。/ \. t# B0 {- T8 Y! \. l
基础是现实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6]
0 \3 {6 i/ p& v& Z. u, L
0 T9 x* }; B7 O, \% l2 P2 Y        指画艺术9 T0 I7 A5 [% s( h
7 {- M( k& X( K* y7 \) u. [4 H9 ^
       指头画之运纸运墨,与笔画大不相同,此点即指头画意趣所在,亦即其评价所在。倘以指头为炫奇夸异之工具,而所作之画,每求与笔画相似,何贵有指头画哉?
7 K; j. D7 z- \" n       指头画,宜于大写,宜于画简古之题材。然须注意于简而不简,写而不写,才能得指头画之长。不然,每易落于单调草率而无蕴蓄矣。
+ X& i2 Z/ |+ h) |; h指画是偏侧小径,第于运指运墨间别有特致,故自高且园后至今未废也。# t) H% I  g9 q6 B# {
       指墨以凝重生辣见长,为笔墨所难到。
# A* w; |6 J1 x( N" f+ I8 h) h
* q3 L  {. t3 V4 t; ~' }       2015年5月17日嘉德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上,潘天寿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从6800万起拍,经过数十轮竞拍,最终拍出2.43亿元,被神秘买家电话买走。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约23.3平尺。9 H' P4 f0 q# {$ K' I
. Z6 E7 {+ j+ q! ?  {
      详见链接:http://v.qq.com/page/p/9/e/p0154rzuce9.html
& }2 h7 i! e& {. D) \                        http://tv.cntv.cn/video/C10366/479907f878fb48aeb8a0e50e0fa432be
) \' h$ w# K" |3 l& ^2 s2 a                       http://arts.cntv.cn/20141128/103362.shtml
4 ]" ]7 Z8 X" o; Q+ n7 m4 Z                       
* d. D) j! U" I# b. `      
dc54564e9258d1095e6b241fd158ccbf6d814d97.jpg
902397dda144ad34eb0c092ad0a20cf430ad85e8.jpg
43a7d933c895d1439ed0698e73f082025baf07fc.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2-25 10:15 , Processed in 0.10819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