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6-3-3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哥华中国新移民生活现状解析
/ `4 c+ g& g" W0 J温哥华——亚洲人的城市% ~5 c9 a) y- t: l: a5 C8 N
早在1991年,加拿大未来学家弗兰克-奥登(Frank Ogden)就预言:“十年之内,温哥华会变成一个亚洲人的城市。对于温哥华约百分之六十的儿童来说,英语或法语将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他们的母语会是中国的国语、粤语,或者是日本语、越南语、韩国语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语言。”这个预言虽过于大胆,但却很接近事实。新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十分之四的大温居民是少数族裔,在一些地区,这个比例还会更高。尤其是华裔人口在近十年来的迅猛增长,使得华语文化正日益成为继英法文化后最有可能的主流文化之一。. ^5 i$ i# v% c% Q, I4 c ` a
" [" ]0 [7 x& @. ^: M
回溯温哥华及卑诗省的历史,我们发现,这里最早的居民也是来自亚洲。大约6000年前,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蒙古人种,沿海岸线漂流南下,进入内陆。尽管这些人的后裔被17世纪以来的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驱逐到有限的区域(保留地)去生存,但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local people(or native people)。今天,亚洲人又回来了,与他们祖先不同的是,他们不是迫于生计的迁徙流转,而是寻求更大可能的价值实现或者更美好更舒适的生存空间。他们也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原初土著,而是在原来各自的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社会中上层,有着较高文化教育水准,无论是智慧、知识还是财富、地位都较为优越的人群。对于已在此生活了几代人的欧洲移民来说,他们是外来户,是新移民,是一个全方位与本地已形成的以英法语言文化思想为主流的社会相碰撞的新潮流。他们离乡背土,怀抱各自的光荣与梦想,来到加国这片开阔的国土,开始了他们或悲或喜、或成功或失败的种种经历。对于他们最初的移民决定与选择及今天的境遇,笔者以为,无论承认不承认,都不只是他们个人一己的得失,而必将在加国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 O, b/ ^" H; {( u& ?0 G7 F" o/ {- I: W那么,这些创造并改变着加国历史的移民朋友们,他们今天的生活现状到底怎样呢?
( ]. F- y/ I/ h$ D9 s/ V
; _! |2 R0 `, W3 T8 g0 r% k5 J不同类型的移民家庭
2 F! W8 |9 M+ a- Q* e. e$ R
% H" p% g1 c) s' v/ n1 Y从加拿大现行移民法的层面来说,移民类别有独立移民(或技术移民)、商业移民(投资、企业家、自雇)、亲属移民(配偶、子女、父母及其他亲属)、其他类别(如保姆、特许类及魁省甄选者)、难民。从移民来源地区来说,华裔移民主要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也有一些是其他国家(如美国、新加波、欧洲国家等)的中国留学生。这些不同类别的移民人群在生活水准、消费需求及生存能力方面有很大不同,在分析及调查他们的生活现状时,也需要区别人群,不可一概而论。从笔者专门采访及日常见闻中,可以大致按其生活来源归类如下:
/ W" ?$ g6 {# T1 O3 ^( u r+ D& S/ O+ |1 w
依赖以往积蓄,完全无需工作或经营的少数移民。他们的积蓄多种多样,无论合法或非法,均足够维持体面而昂贵的温哥华上层生活方式。无需经营并不是指其坐吃山空,而是有足够财力分散于不同投资项目,如房地产、基金、股票、债券等等。这些投资都由其专业会计师、理财专家为其打理。因人数不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移民主体。由于都是黄皮肤,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大手笔(如购买自住豪宅或投资若干公寓等)易被西人神化和曲解,以为这就是中国新移民的写照。我们承认他们或许对日益看涨的房市有着推波助澜的功用,但以此少量人群不足以反映多数移民的生活现状。# m1 ~2 ]( }# S) C, P6 N
需要以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收入(工资薪水或生意所得)来维持温市生活的移民。这样的移民家庭不在少数。一些老移民的家庭也有类似模式,其主要收入来源是美国。因美国工资高,很多专业人士,如工程师或护士,本人在美国工作,把收入带回加拿大生活。至于本人回到中国(大陆、港、台)工作,家属留在加国的情况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究其原因,实为经济之力所趋使。北美经济连年不景气,中国市场广大,无论投资还是就业,都有较北美更好的机遇。一些人在移民前已有很好的基础和关系,到加国后就业无门,为家庭考虑,只能回去继续挣钱。这与以往观念迥异,倒退二十年,如果家庭中有一人出国,一定是带着全家的期望,从北美寄回令国人羡慕的美金,让家人过上较高水平的生活。而今天则正好相反,由于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不仅工作机会比北美多得多,薪金水准也日益接近国际水平,有的甚至超过北美同等职位的标准。结果反而是用中国的收入到加国消费。对于原来就在中国有生意的投资人士,更不愿放弃大把挣钱的机会,所以基本上也是本人或雇人经营,以生意所得维持加国的生活。6 o) l3 i3 b3 ^3 @' N! Y& N
' s, w- n5 P% X
全家都在加国,夫妻双方或一方有全职工作,以本地收入为主维持家用。基本上移民三年以上的家庭均属此类。而移民一年以内的家庭只有部份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经历了最初一两年的摸索与学习后,移民在语言、文化、心态、技能等方面均有较大调整和适应,对本地就业市场也有了一定了解甚至短期经验,比起新来者有了较大优势和较多机会。当然,一些职业是在改学其他专业(如幼教、护士等)后获得的,一些是高材低用,一些是专业性不强的工作。由于有教育背景及专业资格认证方面的客观障碍,除少数人有较高薪水和较满意的社会地位外,普遍处于中低收入阶层。由于他们的生活重心及经济来源基本都在加国,其与加国的联系比起前两类来要深入和持久得多。这部份人群应视作移民的主流,在未来华人参政及融入本地社会方面有更强更全面的代表性。7 m0 e, D' k" Z3 z3 T! d
4 m1 y6 u9 H* E- [) F0 B# j* j
以体力零工为主,间或领取社会福利金生活的部份移民。这些人当中以来加不足一年者居多。他们通常原有积蓄不丰,来加国后迫于生计,由于语言和专业不适的障碍,即使原来有过较高教育背景者,亦到餐馆、超市、工厂流水线工作。夫妻双方一般一人打工,支持另一人求学,或白天打工,晚上上课。这样的状态多属过渡,但亦有部份人尝到简单劳动的好处,不再为改变社会地位做努力。此类移民不在少数,但因多属过渡状态,不能据此判定移民在加国的地位和生活标准。! L5 v2 E& V; V3 e j% w, \0 T
& @2 v) j, ~9 g
在我们的采访和接触中,还有个别很难归类的移民。不过,就其大概而言,上述四类移民当属常见。由于收入差距,各类人群对移民生活的满意度及消费观等都有不同看法,折射出不同层面的移民生活现状。
- I6 s. D' K$ ]8 _; Q
/ c7 x8 Y3 q$ @3 C! `# U( }/ J; T移民个案生活现状实录2 k$ j$ I: ^$ N" M
笔者从上述所列各类移民中抽样进行问答式随机采访,下面是个案实录。8 M) }3 J2 Q+ |, i, B4 T2 k
Carol,21岁,2001年5月随父母从中国南方某城市移民温哥华。她在国内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这里后就读大学预科,补习英语,重考大学。她说:这里与想像的太不一样了,办事效率低,节奏慢,经济没有亮点。她计划考取美国的大学,“因为那里才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她的父亲登陆后仍回国内打理生意,“我父母年龄偏大,在这里不容易找到工作,如果没有父亲的收入,我们无法维持在这里的开销”。她们一家现在租住在温东的地下室里,但已着手买房,希望春节前迁入,“再也不想住又黑又潮的地下室了。比我们原来的居住条件实在差太多”。不过,她承认,温哥华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素质的确比中国要好。放弃学业、一家不能团聚、生活水准有所下降、社会地位有显著差别,这样的移民值不值呢?她认真地想了想:“也许父母的牺牲更大一些,他们认为这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至少我可以容易地受到西方的大学教育,而不必象其他同学那样为办留学签证去费力费钱吧。”Carol的英语已有很大进步,她笑着说:“这就是好处之一。”她说她们一家已经学会不去想值不值的问题,“要紧的是适应,我妈妈已经开始学英文了。”但是,如果没有父亲在中国的经济来源呢?“那肯定不行”,Carol说,“温哥华的美景不能当饭吃”。7 f5 w1 z7 Y" n/ l2 [: K/ ~: T* x
2 o: s$ ]" g" L( V
Lisa,37岁。出国前在某大跨国公司任中层经理,是中国最早一批少数几个获得国际认证项目管理证书的项目经理。2001年9月来到温哥华。六个月后有了第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只用到我全部技能的十分之一,职位是我十年前的职位。薪水折成人民币倒是与原来相不多,但这里物价高,开销大,感觉比国内用钱紧张。”在白人世界里工作的Lisa,是不是比其他人更容易融入主流呢?“No,No,我的英语虽然还不错,又在国内的外企做了很多年,但文化上还是相去甚远,工作间隙他们聊天的内容很多是我们根本不熟悉的,人家也不是存心不理你,歧视你,而是你很难加入进去,因为你不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很多东西你不懂。”Lisa也同意温哥华是个美丽的城市,居住质量很好,她不担心就业问题,毕竟又有技能,英语也好,但觉得发展空间太小,“这里很多技术比较落后,发展也慢,管理思维很保守”,如果只是为了生存和好环境的话,大多数移民都能实现,但“标准太低了”。她表示入籍后可能会回去再做,但年龄是个问题,“很难同国内的新起之秀竞争”。谈及华人的地位及参政,她说:“这是太形而上学的东西,我们学理工的没有太强的感受。”- q! }8 G4 X; z2 x
$ ], z7 q+ r0 P" e A: d9 `Rob, 38岁,2001年5月登陆,然后回去又教了大半年的课,于2002年3月开始在温哥华生活。他原来是国内某大学副教授,有博士学位,是冷门专业。目前仍未有工作,家庭收入靠太太在一家印度人开的运输公司做会计工作获得。太太很辛苦,早出晚归,还要受气。他说他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上过几个补习班,效果不明显,也许是年龄大了,不容易学进去。不知道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他不想去餐馆或流水线工作,“如果一旦尝到简单劳动的甜头,就会满足于那种低层次的生活”,他知道太太辛苦,只能多做些家务弥补。Rob 痛苦地陈诉:“一个男人长期没有工作,他会失去全部的自尊和自信!他会觉得活得还不如一条狗!”他认为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只管进人,不管后面的一系列问题,没有相应的就业政策帮助,学历和工作经历都难以认可,行业垄断现象又严重,所以外来移民实际成了政府的包袱而不是利国利民的生力军。不过,在发过牢骚之后,他又说,他们一家都特别喜欢温哥华,“我们已经卖了北京的房子,现在准备在这里买套公寓,我们已经觉得这里是我们的家了。”( |6 }( p" k G: Z
+ {2 O& \9 z/ B& L& `4 y lJean,40岁,2002年2月来到温哥华。先生仍在国内工作,是驻京某跨国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在中国时她也有自己的事业,是国家某部委下属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以家庭收入而言,他们认为生活在温哥华不算昂贵,只是事业的失落感太强。她的技术和英语都不错,找个一般的工作不算困难,但她不可能去做。她认为除非真的经济上有压力,否则去做一般小职员实在太掉价,也不合算。谈起移民的感受,她说:出来后才知道是多么的恋“家”,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朋友和亲人已经深深扎根于她的血液,“我不可能融入这里,绝不可能”。但是出国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女儿在这里读书,很喜欢这里的学校和朋友,女儿坚定地表示: “我是肯定不会跟你们回中国的。”回去后也不太可能重回原来的岗位,“总之,好也罢,歹也罢,这辈子看来只能客死他乡了。”她的语气很悲壮。
, r1 k, ]0 n: m/ {( C从上述个案实录看,新移民对今天移民生活的满意度并不高,但却不妨碍他们在此买房置业。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但并不构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换言之,移民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并非只限于经济收入,虽然那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他们其实更看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呢?答案是华人参政。
) M% ~' l$ f! S华人参政的努力与前景
) P% n& b( V. d3 n' X0 _' F
9 U* }) G( {" M6 K1 ?3 y4 H) O8 h加国华人移民已突破百万大关,政府的有识之士也已意识到如此庞大的族裔群体会对加国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善用之则利莫大焉,不善用则后悔无穷。所以才有祖裔部长仙力金的华语主流文化说,才有英文媒体关于华人移民的长篇报导与专栏等等。从当初卖身猪仔当劳工的华裔先辈到今天以知识财富进军加国的移民大军,历史已前进了百余年,移民的各种待遇和权利也在步步改进。但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参政议政才能从根本上为华裔群体谋取种种合理权益,改变目前人数虽多,但地位最低的局面,使具备丰富学识经验的新移民能够人尽其才,实现各自的梦想与追求。
# B. n0 \" G" X/ I Z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华人地位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且,天上不可能掉馅饼,要想实现这项关联到每个华人移民利益的长远事业,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呢?% ?/ U& q4 j8 }# Y
8 j5 C+ T5 Z2 U语言。大温地区是华裔移民最集中的城市,几乎每个地方都配备了华语服务,好处是方便了新来者及老人们,坏处却培养了不思改进的依赖习惯。一些移民逐渐乐于这种方便的生活,满足于在华语世界里工作、生活,并以所谓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维护多元文元精神而自得,这实际上是把自己限制在华裔族群的圈子里。须知,即使华语文化真的成了主流文化之一,如果你要从政,就必须熟练掌握英语的应用(尤其说与写),熟悉英语世界的政治运作与政坛游戏规则。这好比来自法语区的政治家也必须以英语演讲争取选民一样。很难想像一个只能在华人媒体上挥斥方遒、纵横策论的华人领袖会成为加国的政治家。所以,如果我们第一代华人移民中只有极少数人能流利地应用英语,而很多具备极高政治智慧和素质的人却是英语哑吧的话,华人参政就是一句空话,只能留待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去圆梦。所以说,语言不通,不仅阻碍我们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而且不可能改变我们的政治地位。1 z2 V0 D) f7 k5 ~. f& |, w( `; K
/ s3 e, q9 Z2 z4 v! p$ x* o7 M
团结。有人说,一个华人是一条龙,三个华人则是一条虫。华人的不团结成为我们身上洗不掉的耻辱和伤痛,来自大陆、台、港及其他地区的华人移民,虽然同文同种、同为血胞兄弟,但却不仅语言各异,而且由于各种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而互有疑忌甚至敌意。华人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也是时有争斗,令人心寒。华人自身不团结,就不可能在各级竞选中取胜,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有志从政的华人朋友三思。' h; Z$ l N+ h; u; | e, [8 X
; `+ O; `9 ]8 h5 L3 ~
形象。华人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需要取决于总体华人形象的改进。唐人街的脏乱差环境有其历史原由,而新移民中富而不教的子弟在街头飙车、露富及各种与华人相关的罪案,更反映了华人移民中的一些人的素质低下,法治观念淡薄。这样的事只要经媒体喧染,立即成为华人形象的代表。虽然任何族裔都会良莠不齐,但莠之量不可过多,多则反映整个族群的总体素质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8 `) U0 g) I+ F% O7 F; o2 J3 l/ D
: P6 j% a$ m6 \4 D1 X. _总之,华人地位的提高及华人的参政,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就必须有更律己的今天。是的,温哥华是我们共同的新家园,华人总数的增加应该让她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差。希望十年后人们会说:啊,温哥华,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城市,一个最文明、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