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今天在(鞍山佛教协会)王会长和(鞍山佛协慈善院)郭院长等居士的邀请下,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感觉到很惭愧。因为本人没有什么修持,也不会讲经说法,只能说是勉为其难地把自己在修行中一点体会供养大家。3 y3 m6 N( S( n3 G! ~4 g: e7 Z y
今天想讲的题目叫“行道”,也叫做“经行”。这个经行大约是在九七年我闭关期间,有些体会而写,因为怕将这个经行的内容忘记了,就简单地记录了一下。记录下来以后,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行”。写出来以后又有些后悔,也怕着了众生相。但是为了这些,自己认为这些体会,对修行很有帮助,所以才记录下来。$ `3 V; B- ?# f: j. b
0 O6 K1 a- I" ^2 e$ a2 E' H Y: W, {
经 行
' {! I( l8 }- F) A% x1 j# s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 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8 P$ H3 S4 y4 W4 I7 k0 t
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 r% S3 A* z' K+ _
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 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 L, J( n1 C5 o$ c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 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5 m+ G2 I0 r3 I' {: D# U% Z% P: B$ Q, Y9 A
不别石坑尿水直心去 绕直室外小行无6 a M4 s, n+ Y
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 念佛持咒话头随已愿
$ C2 V6 e9 _- O: |+ x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_2 \& X% S! Z5 s' z* D* I
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 _$ N" q7 R! A4 f/ {! l) l
0 [% E! L9 X2 ^0 |0 B
行道本无话可说,以无念为宗,慈悲为本,无所求为持戒,无所得为目的。略说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实相,以助道业。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如荷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惭愧沙门 释 妙 祥 ,供养参考,不要乱传,免笑行家。
- D2 A" s/ P0 w7 e
1 Z5 ]+ X3 n: b% \3 [# Z经行得名由来,《慈恩玄赞》曰:“西域地湿,垒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云经行”。
7 B4 O9 z$ h% @# Z5 P& E* T' ? _- }& r7 b! {
“经行”也叫做行道。《南海寄归内法传》云:“旧云行道,或曰经行,则二总包,不分泾渭。”泾就是泾河,渭就是渭河,泾河为清,渭河为浊,会合后再不可分,取这个意思。 t* G' B2 `4 g0 \6 h6 r$ h* v
& R" U8 j+ s3 ?2 t$ k" t! ?
行道就是返朴归真为“行”,证得如来本性为“道”。了生死,必须行道,八万四千法门都叫行道。此只是其中一个法门。
5 I4 T- n D! C2 r6 S: z" q4 M0 r! E7 J/ }7 N
经行所谓的行,就是要达到无所行,利用一切的方法达到无所行。行道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后来逐渐地被人 淡忘,隐没消失了。
# j1 y- M% h$ L! g
4 W6 r, c& c! l- v* C 修行佛法并不只是念一会儿佛、坐一会儿禅,余下时间就不知做什么了。应该是二十四小时都会修行。所以这个行道对我们的修行,无论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有很深的意义,起到很大帮助。这里的意义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脱生死,超出轮回。我们都知道生死无常,来到人世间就是想修行,但怎样修行得圆满,怎样利用我们的一切时间,都倾注在修行之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念佛是有一定时间,坐禅也有一定的时间,余下很多的时间他没有念佛、也没有坐禅、也没有去诵咒。比如说,我们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用心了。我们在家居士如果上街,或是到单位上班就不会用心了。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屋内,或是到卫生间,短暂的一个时间,有可能我们就不会用心。所以这就是一大遗憾。经行正是解决我们这些问题很好的一个方法,它能配合念佛、修禅、修密,能把我们的功夫进一步地提高起来,使我们更懂得怎样去修行,来圆满我们这一生。1 Z- u" h$ c, h
. i* b& M9 h/ c
修行有数种三昧:有常行三昧,有常坐三昧,有半行半坐三昧等。我们如果想得到三昧必须从其中要选出一个方式来,做为我们的修行的方式,这样才能很快地入道。为什么说有的人在修行中很快地开悟证道?就是他会修行,掌握了修行的要点和方式。所以说今天跟大家讲,无非是让大家理解这点。 我以前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师父一起到台怀镇去办事情。当往回走的时候天就下起小雨。此时,这个师父正跟我讲,他说:我最爱坐禅。当他说到这的时候,雨点就逐渐地大了起来,他就跑回了寺院。当时我很有感触,就是说我们虽然有时候说是修禅定,光知道在坐中有禅定,不知道在行走中更重要。一个雨点下来,怕被雨浇湿了,马上就跑,被境所转,那时就把我自己扔在外面了。& l* Z5 i+ {9 B% n& O* r( S
0 f2 m4 c* ?4 x9 ?; T% p, D% q4 e. [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道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随时随地都要学会修行,这修行光说不行,应该是落实在实际中,很好地去努力。比如说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的比丘在外面走的时候,要遇到雨是不允许快速跑的,也无人快步走,跟往常一样非常有威仪走回房间,这样做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妄想心控制住。
- l# f: j5 E# o: N6 U/ N* R' U& v
下面我开始讲这个经行,经行头一句话叫:“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眼观这个“眼”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知道,我们在轮回之中有了眼睛,眼睛就是我们轮回之相。我们眼睛不断地看到了很多事物,发现了山河大地等,眼对我们来讲是一种造业的表现。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把它转过来,眼睛不应该往外看,应该收回眼根,这样就会达到收回我们的心。所以说眼睛对我们的修行来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我们看到了白天、黑夜,就应知道白天黑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眼睛所见,这些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我们之所以轮回就是因为被眼睛所骗,想找回真实,我们就应该把眼睛收回。怎样收回呢?就是用“观”,什么叫 “观”,就是把心收回来就叫观,不是往外观,要向内观,不观而观。如果你能够不再去观察外面的一切,便是真观。
1 @9 S# |' w2 F4 }7 X, o8 _. y) D- n5 {1 u7 P0 |, n
例如虚云老和尚,一生或坐或卧,或与人交谈,总是双目垂视三尺,即便偶尔开目一望,也旋即下垂。这个虚云老和尚,我们都知道经过了四朝五帝,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不可比拟的一位大德。他的修行方式对我们来讲是很好的一个榜样。他眼睛从来不往外抬,也不看,为什么他不抬不看?就是因为他对外面的事物无所求,无所要求。他知道眼睛是造业的,所以就不再往外瞅了。世间的男相、女相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没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习惯性,当说话的时候总是看别人的脸色、眼神和动作,来取决于我们应该说什么,这就是分别心,这就是轮回。虚云老和尚他就不这样做,就是与人交谈的时候都是垂目三尺,这个垂目三尺的距离正好是卧牛之地,就是一头牛趴着这么大的地方。把眼神收回来,瞅着这么大的地方,做为我们的不放逸的一个方式,这叫“眼观卧牛之地。”
0 P) |( d9 o5 ]' d! r% c- K/ l2 m! O. |. e( d9 Y5 K5 H
是不是我们眼睛就专瞅着地呢?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应该观这么大的地方,逐渐地,逐渐把观也放下,把心要死掉。这就是眼观卧牛之地最开始的方便,这个方便不是放逸的方便,是我们修行要严肃起来、要紧张起来、要抓紧修行的方便。也是我们怎样把心能够达到清净的方法,所以称为方便。这个方便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方便”,那个方便那是在放逸;这个方便说的是不放逸。' n, q7 \# |/ p2 h
* x5 W8 i2 j1 S7 a
这“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这个“眼观”刚开始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也很难受,因为我们眼睛已经看惯了。比如说我们上市场,眼睛要瞅柜台,走在路上,我们就看人物,看建筑物,甚至回到屋里也要观察一下环境。所以说我们的眼睛被利用的没有一时一刻能够休息下来。眼睛不休息,它就说明了我们生死在轮回。
( L! M6 Y$ [% p9 H8 N
4 e1 _% C8 U& m 我们知道,佛曾经给大家讲过,生死在哪儿?有的人认为在吃饭之间;有的人认为一夕之间;有的人认为穿鞋之间;还有的人认为几十年。佛说:“都不对。” 结果只有一人答出来了,他说:“生死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已经证道了。”就一呼一吸,就有无数的生死,生死也就是在念念之间。每个念都是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想了脱生死,必须从念念做起。并不是说今天我努力了,今天我就在了生死。我们一念就有无数生死,应该是念念修行,才能真正地了生死。
% G! ? G) j+ N8 f5 S5 t& m( H, ]9 x# I2 N( K) X
所以说我们这个眼睛外观,它就是生死的根本。我们应该把眼睛收回来,“观卧牛之地。”特别是我们在往外走的时候,一定眼睛下垂,下垂观这么大一个地方。刚开始观的时候,外面很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眼睛养成一种习惯性,不管需要或不需要,都要往外瞅。它有一个很强的攀缘心。我们必须硬做,把它努力收回来,这才行。这个眼观卧牛之地是很重要的。这个功夫应该长期地做,如果我们能够眼睛不再往外瞅了,这样我们的内心就逐渐地清净起来,我们的狂心也逐渐地歇了,这是修行中很重要一个方式。
6 }7 b$ I( k. p* \6 y V, A r- T- b4 \: Z$ U; s
而且对我们修行来说,可能一天念几个小时的佛,或是修几个小时的禅。如果我们眼睛再不往外观,这样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念佛的工夫,和修禅的定力用在每分每秒之中,就更好了。
2 H( Q4 ]; g: o; w2 W9 {' K0 ~
- k! |9 g. q, H5 K 下面再讲第二句话,“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
7 S6 u2 _& V2 q9 X 为什么要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因为面,是妄想心的一个表现。我们很注意我们的面孔,有时候欢喜,有时候愁闷。这些表情、动作,都是妄想心的表现。一个妄想多,比较放逸的人,他这个面目表情也比较复杂。这种表情肌的活动,正是妄想心的表现,它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害的。我们对面目表情应该控制。
, s/ E2 S9 S% R( _3 Y第一个,就要“呆”。什么是呆?就像一个傻子似的,不再有表情。因为有像傻子这种心,才不为外面景象所动。没有攀缘心,才像一个呆子。所以说这个呆啊,不是坏事,是好事。只有不被表情所支配,我们的心才会老实起来。
3 x: c$ r2 E" t5 k1 p3 z 在九五年,我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是行脚走回来,走了两个半月。那时候我这个人不会笑。这个脸哪,就像一张布,或是像一个木头,没有表情。但内心确实很清静。所以说这个呆,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的表情,也就是自己的内心的活动,控制到呆的程度。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慢慢找回来了。
$ O1 g' M5 D; Z, J! K“沉”,不光要呆,而且要沉,不要欢喜。因为欢喜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欢喜魔,在修行中,如果我们过多地欢喜,就和魔打为一起了。所以说这个沉,应该很沉静,很沉稳。不再去对外面有所追求。这个沉,也是很重要的。9 h; c3 W. B3 B3 n2 X
还有“小”,为什么说小?小并不是卑小,而是真正的平等。只有卑小,我们的狂心,慢心才能收回。所以说这个小,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在所有人面前,我是最小的。每个众生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我们用这种心情,去和大家相处,用这种方式去修行自己的内心。所以说我们永远做一个最小的。宣化上人曾经讲过,他说我是最小的,如同小蚊子。所以说这个小,就是行菩萨道。佛在世的时候,也是把自己变成最小,往昔曾去做常不轻菩萨,礼拜一切的大众。6 @& W3 D v4 a
/ h. w. r9 l$ y. @ 为什么表情要去掉这些不正常的表现?因为这是一种修行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再攀缘的需要,也是我们知道怎样去修行,怎样去抓住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需要。在佛的圣法律中,叙述歌戏等的无知,《四分律》云:“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嬉笑如小儿。”歌戏,既歌舞的歌,唱戏的戏,犹如哭,种种表演,就像人在哭一般。
" p8 T6 {0 U. g8 s7 Q2 F
# w0 u) D3 K3 U; @7 {% h9 X舞如狂者,跳舞就像一种狂人。嬉笑如小儿,我们的表情,不断地嬉笑,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行为,如同小儿一样。在修行中是很障道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远离嬉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