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181) 鸡蛋( 48)
|
小黄比较欣赏任志强的见解。转帖一篇:
$ `2 u4 \: E, Q, Q; A4 s
) k& z. V- W5 p! Y, \5 Q" R9 _( x
4 Q* Q5 ~; E9 R: n+ H# j, d+ A# Y
- w# ` K5 W' K' B■任志强
& O1 P( P& V, a7 K- R4 E/ Z9 r+ _
央视经济频道一直是我每日必看的节目,后改版为财经频道。从早上七点开始直到晚间的各个栏目,只要有时间我都必看,觉得财经频道中几乎所有对房地产方面的评论都没说对过。/ L4 t2 c- ^4 \8 P9 D% O/ U4 `- [
) {( E( T! Z: u1 S看看央视《财经》今年的主要观点吧!
! z, |( S: {" b4 j! ]
* ?( {0 ~/ l4 e# l: r1月重点讨论的是楼市的“拐点”,房价将继续下跌;2月是集合了一群人讨论此时不能买房,认为房价还没有跌到底;3、4月是鼓吹小阳春、暖流过后仍会跌;5、6月份是过度消费已过去,后续消费力量不足,什么“丈母娘的理论”已过时,几代人购房无能力;7、8月是房价已过高要等等看;9、10月份是价升量跌,已不再是“金九银十”了;11月是优惠政策将取消,房价将再次出现“拐点”。总之从头到尾都是让民众不要购房,结果听了央视《财经》意见的人们在持币待购中,让本来还能购买一套住房的银子到年底就只能买一间厕所了。
" P* B3 t7 L1 W9 z
: ]* U+ @, N+ ~3 ]- }央视《财经》在从头到尾的讨论中除了给高房价的豪宅大做广告之外,似乎从来也没有给过消费者一个应出手的信息。当央视评论房价的平均销售价格过高时,拼命在攻击那些奢侈品的典型,如18万元/平方米的汤臣一品,16万元/平方米的盘古四合院(也不先查查这个只卖不租的四合院是否有房产证),却不知道一个最基本的算术题。当平均价中有大量远高于平均价的房子时,则意味着低于平均价的普通住房供应更多,并且价格更低。正是因为高价房拉高了平均价,但扣除这些本来也不是供给主流市场消费者的奢侈型消费住房之后,岂不是只能证明那些主流市场的普通商品房价格更低于平均价吗?如果10平方米的住房平均销售价是2万元/平方米,扣除了18万元/平方米的汤臣一品,则剩下的9平方米平均价就只有2000多元了?平均价只是不同供给结构中的游戏,而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更不代表普通商品房的消费价格。& L0 w9 U- E3 u6 D% O
. k8 X4 v( @ l j2 N; n
正是央视的特殊高价房的宣传让社会和民众产生了误解,以为市场中的所有房价都会涨到汤臣一品的水平,反而让更多的民众产生了投资和抢房子的动机,让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加大。这种对涨价楼盘的鼓吹,让社会与民众更加不相信国家统计房价缓慢上涨的信息,让真正的统计数据失去了对市场的指导意义。$ r2 o, |6 x8 n, U2 L, k) s) Y3 f
% q/ a1 a9 q. E2 h7 p4 q r
如果用年初暴跌之后的房价和今年的房价相比,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暴涨,不但收复了失地还略有上涨。但9月份之前的价格指数则明显看出是恢复性增长,环比与同比都在较低的水平。10月份之后的同比高涨则主要因为去年10月份之后价格下跌的基础指数较低,但环比增幅仍在下降。到明年2月份之前,同比的价格指数都会较高,并逐步攀高,但环比却可能仍保持下降或缓慢增长。
- ]3 n7 {9 f6 a
2 z( b2 ] B: n( h7 j; w3 M安邦研究简报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在目前国内的财经媒体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凡是鼓吹高房价不合理、房价一定要跌的言论,就会占领道德制高点,赢得叫好声;而凡是认为房价将继续上涨的言论,就会招来读者和网民的破口大骂,并被斥为开发商的利益代言人。前者的代表是易宪容,后者的代表是任志强。4 I$ l, ]# u% t; H2 L& O$ y
0 C! p2 t) ^" g& O其实易宪容从一开始就错了,而且一直错了好几年,为什么易宪容的支持者还是比任志强多呢?那是因为人们就是希望看到房价要跌的观点,这样才符合自己的心理,即使易宪容连续错了十年以上,人们还是会继续支持他,因为人们只是在支持自己的固有观点,易宪容不过是被大家抬出来的幌子,问题不在于房价会不会跌,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希望看到房价要跌的言论。" }1 w; o: q" K* ~" ~
4 Q" e+ i# p. P8 i- w
民众可以反对某些观点,但不要不珍惜今天的努力和自己的钱;民众也可以听信某些观点,但更要让自己的财富获得更多的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