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
( i/ h" N$ b* z1 t( _, Z$ n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8 s( G% k6 a1 w; x
4 X; `( `$ c( z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的。
$ |( N7 A& R! X" x: K6 b# }2 Z3 x/ z+ l( e2 n9 Q9 J: f/ m$ w* }
第三、于初下手时,不明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于盲从。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第一须明心见性。
+ U6 R" C0 V- w# k7 B k+ Z+ d0 p0 }% k8 R
第四、依赖他人。为使修道能够速成,一心想求得最高最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于是就生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时时萦回于心中。尤其在分别挑选不定时,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结果往往是走回头路或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T0 {5 ?1 O+ ^9 N: _9 T: R
# X- r0 ]% @, N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退转不修了,半途而废。2 C$ m4 G0 \ c2 `7 F0 T
, L/ \% x! H5 t2 M! k* I 第六、贪取于法,以多为胜,样样兼之,不能一门深入,结果是徒劳无益。( p6 n" U: @- j
8 O8 A; `; r3 g8 m: i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痛切参究自心。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时间,则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座、或参参禅,一曝十寒,终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做消遣之事,无关痛痒。结果毕竟是毫不相干,一事无成。$ D2 h; Q1 f$ i7 y2 B. O j, ~8 t
1 l8 ]! [( e; u; I 第八、不明“法无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场,不可强同,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3 l8 z4 b' D/ H! J' w. C! H# O0 c3 {( e/ {6 i2 m1 c
第九、以修行入善为学佛之极至,不知究竟了义。以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佛唯一的成就,却不明白如何往生之义,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进。
9 |' h" z9 \, t& _
+ q6 ~0 s4 }5 T- T* c2 N 第十、纵然遇到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 D: E& e' ~8 H' _1 {/ A9 R$ i; R$ e) r" k" o
第十一、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没有开悟。却不晓得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须先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人家是否开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无意义,反而自心不清净。0 }3 L7 V; {7 L
' S0 V8 B% h" e0 }6 d3 X) u0 y 第十二、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嫉,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更或轻慢初学,而不知自障其道。
/ D* h, R: b$ G( R6 P) n! }% r5 I6 a ~$ T$ e
第十三、先入为主,于法不知圆通变化。真性现前,不敢承当。- f& m* `1 u- ^$ A4 L5 g
/ b" r0 Q- U2 B% n 第十四、误认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分,而不敢担当如来家业,不敢切实修证。
( E( a; q3 }4 A. `& H$ J
+ C/ ]6 Q1 J9 e8 g; F 第十五、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浪往返,决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却不得受用。 我等佛子,当要如老人所言:
: h) N" b: K) W
' t1 s1 o9 K9 _- W9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
. Z. M! b8 }/ N" J) l* F+ R$ y* o. s* u7 D
应以法雨,润泽自心;/ m0 [6 u# E, k# k- n
) F5 |9 s8 C! c: Z应以妙法,治净自心;. o; d- f8 S* s& \+ X4 N& k$ g
) Y0 Z }( t& |) K应以精进,坚固自心;% {5 }5 @' E' \1 O
" C- n2 ?1 }# w5 Z应以忍辱,卑下自心;
2 _ q3 S; U0 @' l' c) Y; d2 m( h% k/ D2 p% h3 Q; g
应以禅定,清净自心;# z( o. Q# H' S# D/ C# |& i; n$ ~4 g
4 {- d q6 N ] O) m1 g应以智慧,明利自心;
, L* ]3 `& |+ c' A* }* T; V' i
/ ? L. O6 I; E% C/ }% G应以佛德,发起自心; c i: z5 ]7 r2 e9 q" k5 }+ m
9 s1 R5 D; f5 q( f
应以平等,广博自心;
& P9 T* {1 c0 T, j9 o. V! Y- \+ q8 i, \% S
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