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86|回复: 3

ZT 02年的旧闻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1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编者按:最近,印度古吉拉特邦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引起举世关注。2月27日,3000多名印度教徒参加完在印度教圣城阿约迪亚举行的宗教活动后乘火车返回家乡,途经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小镇停车时,与当地的穆斯林发生了争吵。接着,近千名歹徒用石块、硫酸袭击车上的乘客,纵火焚烧车厢,造成58人死亡。这一突发事件成为导火索,引发了自1992年以来最严重的教派流血冲突。骚乱像瘟疫一样在古吉拉特邦蔓延,愤怒的印度教徒对穆斯林进行报复,纵火焚烧穆斯林的房屋和汽车,700多名穆斯林被活活烧死,包括妇女和儿童。骚乱发生后,印度政府派军队维持秩序,古吉拉特邦实行宵禁。目前事态虽已得到控制,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深远的。
/ j/ ]& [! R5 H) g  b  
9 s4 E& F( t# o9 T  这次冲突的焦点是印度教圣城阿约迪亚。150余年来因罗摩庙址一直不断地发生冲突,严重地影响到印度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执政。
6 v" }4 z3 a' f! D  
9 A1 c- l( q' X5 C$ I  此次骚乱看似偶然,实际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围绕印度教圣城阿约迪亚罗摩庙址爆发的又一次宗教冲突。十年前狂热的印度教极端分子拆毁了阿约迪亚的巴卑尔清真寺,引发了自印度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教派流血冲突。这次骚乱背后的原因仍是阿约迪亚,由于最近印度教的教派组织“世界印度教大会”(VHP)在阿约迪亚进行重建罗摩庙的造势活动而引起。 “世界印度教大会”的发言人宣布于3月15日举行建庙宗教仪式,引起穆斯林的不满。3月13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裁决:不允许任何团体在阿约迪亚的清真寺遗址上举行任何形式的宗教仪式,维持原状。穆斯林领袖对此表示欢迎,“世界印度教大会”的领导人则表示不满,在瓦杰帕依政府软硬兼施下,3月15日下午,“世界印度教大会”的领袖改变了在有争议地区举行建庙宗教仪式的决定,在离清真寺1公里远的地方象征性举行了圣柱交接仪式,避免了可能引发的又一次冲突。  
' @/ ~: a/ F, I: ~: Y+ D! z# r- S  位于印度北方邦的阿约迪亚是印度教的圣城,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有着无比神圣的意义。按照史诗《罗摩衍那》的传说,阿约迪亚(阿逾陀)是罗摩王子生长的王宫,他在被放逐森林前和继承王位后一直生活在这里。数百年来,该城中的罗摩庙址——巴卑尔清真寺之争一直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吵和冲突的焦点。1528年,莫卧儿皇帝巴卑尔下令在阿约迪亚建造了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被称为巴卑尔清真寺。印度教徒称,这座清真寺建在罗摩庙的位置上,这个地点是大神罗摩的出生地。曾经建有罗摩庙。巴卑尔大帝的军队入侵时拆毁了罗摩庙,改建为清真寺。穆斯林认为,罗摩庙址是无稽之谈,罗摩只是印度教神话传说的人物,罗摩出生地无从查考。早在1855年,印度教徒就与穆斯林在阿约迪亚发生冲突,导致75人丧生。其结果是在清真寺周围垒起围墙,达成两派教徒可以在不同时间朝拜的协议。1949年12月22日,几名印度教徒夜晚潜入巴布尔清真寺,立了一尊罗摩神像,再次引起争议,此后,清真寺关闭了多年,关于罗摩庙址的争议也就悬而未决。1986年2月1日,巴卑尔清真寺重新开放,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开放之日至今,仅在北方邦就发生了50多起骚乱。1990年6月,“世界印度教大会”决定于当年10月30日拆掉巴卑尔清真寺,重建罗摩庙。为了大造声势,9月25日,印度人民党(BJP)领袖阿德瓦尼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战车游行”,途经八个邦,行程近万里,最终目的地是圣城阿约迪亚。阿德瓦尼颈佩花环,站在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战车上,沿途受到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的热烈欢迎。10月17日,印度总理维·普·辛召集各党派和宗教领袖开会,研究解决阻止印度教徒建庙的方案。印度人民党抵制与会并发表声明,如果政府阻止“战车游行”或不准修建罗摩庙,印度人民党将撤消对政府的支持。维·普·辛格表示不会屈服于印度人民党的压力。10月23日,阿德瓦尼在比哈尔邦被捕,印度人民党宣布撤消对维·普·辛格政府的支持,导致维·普·辛格在议会人民院的信任投票中败北,政权更迭。  
3 F% j2 T2 {( ?% w9 k2 s% |  1992年12月6日,在世界印度教大会等印度教派组织的煽动下,十多万狂热的印度教徒聚集在阿约迪亚的巴卑尔清真寺周围,准备参加重建罗摩庙活动。下午,失控的教徒手持钢钎、铁镐等,冲破警方设置的警戒线,进入巴卑尔清真寺,开始破坏寺内的建筑物,并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几个小时后,这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著名的清真寺在印度教徒狂热的欢呼声中化为废墟
9 U7 f8 o0 y& x# {0 S  毁寺事件在全印引起巨大反响,也使世界震惊。穆斯林将12月6日(正好是星期五)称为“黑色的星期五”。为防止事态扩大,拉奥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宣布解散印度人民党执政的北方邦政府,全国戒严,调动军队维持秩序。然而,教派冲突像野火一样在印度各地蔓延,造成3000多人死亡。 7 M1 h+ U- i5 g. J2 a& s1 J7 T) @; ^
   ) `, W8 z3 G6 t" r; m) r
  印度教与伊斯兰冲突是侵害印度社会肌体的痼疾,罗摩庙-巴卑尔清真寺是印度教的教派情绪的晴雨表,德高众望的政治家也对此束手无策。
( C6 M5 w; u& {0 q7 B  
( l9 n0 |+ z3 T. w  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伊斯兰教则随着穆斯林的入侵而传入印度。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在信仰、服饰、食物、风俗、语言、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为主的众神,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强调通过个人对神的直觉和证悟达到解脱,伊斯兰教则强调只有服从安拉的意志才能获得解脱。印度教提倡偶像崇拜,万神殿里的神祇栩栩如生,有七情六欲,充满了人情味,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崇拜无形的神。印度教徒把母牛作为母亲和生殖力量的象征而加以崇拜,伊斯兰教则把牛肉作为必不可少的食物。印度教的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是用梵文编纂,伊斯兰教的圣典是用阿拉伯语写成。印度教徒宣扬轮回和转世,伊斯兰教宣扬“末日审判”。印度教的圣地是恒河和喜马拉雅山,伊斯兰教的圣地是麦加。印度教的标志是橘黄色的旗帜,伊斯兰教的标志是绿色的新月旗。此外,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法律、道德标准、习俗和日历方面也各不相同。  
6 P9 V& p' X  i& _: ^& L  从穆斯林以剑与火征服印度之日起,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一直存在。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期间,伊斯兰教作为统治者的宗教在冲突中一直占上风。为了强迫印度教徒皈依伊斯兰教,朝廷下令让非穆斯林的“异教徒”交纳“人头税”,不少印度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也有一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因不堪忍受高种姓的压迫而改信伊斯兰教。
. x' Z, j+ i, i- [* F  然而,应该指出,尽管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着许多差异和分歧,在漫漫的历史岁月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也有过和睦相处的岁月。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主张宗教平等,保护印度教的寺庙,并和印度教徒一样,庆祝印度教的霍利节、灯节等。他反对印度教的童婚和撒地(寡妇殉葬制),允许印度教寡妇再嫁。贾汉吉大帝的王子希考尔也主张宗教平等,他精通梵文,潜心研究印度教的经典吠陀、奥义书和瑜伽哲学,并把奥义书和《薄伽梵歌》从梵文译成波斯文,还撰写了比较研究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专著。
* H6 h% V& U8 N% }2 B  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印度后,利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良心被狗吃了),挑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19世纪80-90年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发生了大规模流血冲突,为了维护穆斯林的利益,1906年12月30日,穆斯林一些上层人士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1905年,英国殖民当局将孟加拉一分为二(东孟加拉穆斯林占多数),引发大规模的教派冲突。1925年,海德格瓦创立了印度教教派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把罗摩神作为印度教的象征和崇拜对象,选用橘黄色的三角旗作为团旗,实行严格的家长式管理,提倡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它鼓吹教派主义,称其宗旨是“保护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进而求得全面发展并复兴古代的印度教国家。”1926-1927年,比哈尔、东孟加拉、信德、北方邦、旁遮普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爆发严重的教派流血冲突,“国民志愿服务团”成员在冲突中一马当先,用棍棒和短剑与穆斯林交手。  
3 L3 A; J, q. }  持续不断的教派冲突使穆斯林上层感到忧虑,1930年,伊斯兰著名诗人、宗教哲学家和思想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提出了建立穆斯林单独国家的思想,但未引起反响。1939年,由于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的关系急剧恶化,真纳提出了“两个民族”思想,强调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信仰等方面差别悬殊,甚至尖锐对立,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和睦相处。他强调,穆斯林既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就理应有“自己的家园,自己的领土和国家”。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举行年会,正式通过了建立穆斯林单独国家的“拉合尔决议”,并把这一穆斯林国家命名为“巴基斯坦”,意为“纯洁的国度”。
; l. `  p, \% J+ S) D0 n" [; Y  国大党领袖和圣雄甘地坚决反对“两个民族”理论和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的决议。但却无法说服真纳。1947年3月,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 ,导致印巴分治。
. c5 e/ d0 C& c0 n8 R$ s  印巴分治前夕,全印爆发了教派骚乱,尤其是在东孟加拉邦、古吉拉特邦和比哈尔邦等地冲突尤为激烈。圣雄甘地一直反对分治,面对教派冲突忧心如焚。为了阻止愈演愈烈的教派流血冲突,圣雄·甘地亲赴骚乱地点。在七月流火的季节,圣雄甘地以78岁的古稀高龄,手拄拐杖,拖着孱弱的病体,顶着炎炎烈日,一步步艰难地跋涉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挨家挨户地做说服和劝解工作。在加尔各答,他以绝食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在他的至诚精神感召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参加了祈祷,加尔各答恢复了平静。在分治的8月15日,他以绝食和祈祷来表示自己的抗议和哀伤。然而,甘地的行为引起了印度教极端分子的忌恨,认为他出卖了印度教徒的利益。甘地最后倒在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RSS成员)的枪口下。教派仇杀的熊熊烈焰,吞没了他微弱的正义的声音。  0 ]7 i% y. y! W" i+ B, @
  印巴分治期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流血冲突,从印度逃往巴基斯坦和从巴基斯坦逃往印度的难民达数百万人。50多万人惨遭杀戮,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印巴因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 U8 B! u, n8 Q* W3 P  独立后的印度,穆斯林约3500万,占印度总人口的9.91%,印度教徒占人口的81%。 尼赫鲁政府提倡世俗主义,承认各个宗教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各宗教一律平等,和睦相处。比较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尼赫鲁政府的宗教政策,印度教派冲突虽有发生,但规模不大。65年的印巴第二次战争引发印度国内大规模宗教冲突。 ) N- X; w% R5 t; s( E
  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蔓延,刺激了印度教徒教派情绪的增长,两派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加剧,规模日益扩大。 : X. y) s, i% j* D: \
  冷战结束后,民族和宗教争端成为热点,刺激了印度教派主义情绪的发展。印度教教派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世界印度教大会”(VHP)和具有浓厚教派色彩的印度教教派政党印度人民党(BJP)和湿婆军(SIVA SENA)打教派牌,利用罗摩庙-巴卑尔清真寺大做文章,推波助澜,煽动印度教徒的教派情绪,鼓吹建立“印度教国家”,恢复“罗摩盛世”,导致教派冲突愈演愈烈。1992年的毁寺事件引发的全印范围内的教派冲突是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标志着印度的教派冲突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同时也表明印度教的教派情绪和教派势力的迅猛增长。 ( w$ |5 u% A9 s' @( G/ ?$ N1 Z
    
) k0 g7 |  a9 r/ G% Q7 P  现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新特点是更现代、更残忍、更政治化,已经彻底违背了印度教的宽容与和平精神,教派主义有害无益。 4 p+ n  T+ N8 x. @/ r
  
( y( S; P: H8 P2 u, a+ {  与以往的教派冲突相比,当前的印伊冲突又表现出新的特点: 8 _6 U9 G# T+ n; @/ S3 S( U
  1、教派组织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手段,宣扬印度教沙文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传播更广泛,组织更趋严密,势力发展迅速。
5 L4 P% f  Y4 Q* |  2、教派冲突的烈度和范围扩大,周期缩短;卷入冲突的人群年龄越来越小。 ( u' }, @4 q9 z& }) @2 ?- A
  3、冲突的形式和手段更加残忍。大多数受害者都是被暴徒活活烧死,有的被活埋,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 & F) G& ~* z$ {2 x2 @6 U3 M
  4、教派组织与政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紧密配合,遥相呼应。教派冲突多因政党的挑唆和煽动而引起,导致政局动荡甚至政权更迭。 7 p+ S# G# z" o2 E  j3 J9 j
  虽然印度的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主义国家。然而,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教派主义的幽灵一直在印度古老的土地上徘徊,教派冲突持续不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印度教徒不仅与穆斯林不和,与锡克教徒和基督教徒也势不两立,如英·甘地总理被其锡克卫兵刺杀事件引发全印大规模的印度教徒袭击锡克教徒的骚乱,近年来,印度教徒谋杀基督教徒和牧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可悲的是,教派冲突是打着捍卫宗教信仰的名义进行的,当印度教徒袭击穆斯林或者穆斯林攻击印度教徒时,他们认为是为了维护本宗教的利益,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教派宣传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2 y) \4 f5 [8 V0 s" q
  教派主义是印度统一和发展的大敌。圣雄甘地和尼赫鲁早就认识到教派主义的严重危害,多次谴责教派主义,认为教派主义是“威胁印度生存的最大危险之一”,“以印度教教派主义面目出现的宗教和政治的联盟是危险的联盟,它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甘地为反对教派分裂、维护印度统一献出了生命。独立以来,教派冲突导致无数无辜平民伤生,造成社会动乱,威胁着印度的统一和国家安定,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印度与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
. d# Q! d' u2 G4 T  
, Y! W& J% s: o' d. Z  印度近代伟大的哲学家辨喜早就指出:“当原则完全消失、感情泛滥时,宗教就会蜕变为狂热盲从和教派主义”。 印度教曾经是一个宽容和和平的宗教,印度近现代的圣人和思想家伽比尔、纳那克、罗摩克里希那、辩喜、都主张各宗教之间的融合,认为神只有一个,人们只是对他的称呼不同,通过不同的道路接近他而已。而今,印度教的教派组织已经抛弃了印度教的宽容、和平精神和圣雄甘地的非暴力原则,成为狂热的教派组织。特别是此次骚乱的地点古吉拉特邦又是圣雄甘地的故乡,甘地一生致力于消除教派冲突,提倡非暴力。而今,暴力和仇恨弥漫,甘地九泉之下若有知,该做何感想? 6 c8 N) T; _3 R; c4 i
9 }6 R$ c+ O! m! ?
===如此宗教,不信也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中国不要出现如此“圣城”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09-6-20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帮穆斯林说话的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3# polyhedron : k1 F! L9 E. Y  P
3 K+ |4 \. i5 [3 C0 K" u1 \% w
2 X+ C& s* D# O& v+ B
也许原作者有此意愿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28 04:26 , Processed in 0.12716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