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88|回复: 4

佛教里关于罪的定义和解释

[复制链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8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佛教的无明与业力
1 z6 O' f/ {( S凡信佛教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某种痛苦、问题,急待解决。因此,信佛教,努力修行,以期达到解脱这个痛苦的大目的。这个痛苦,佛虽未用「罪恶」两字来表示,但却有她自己的专门术语,即是「无明、业力、轮回」。佛教以为人因有这些东西缠身,所以才生出无量痛苦,人若能从无明、业力和轮回得到解脱,便不再有这些苦楚了。不必说,无明、业力的含义与基督教的「原罪」完全不同,本人亦无意把它们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但只是想要说明佛教所讲的痛苦根源为何?# j0 a; t! e, f! Z7 S. y6 c

. q4 y# `/ Z9 M5 j( ~% D( G佛教以为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因缘所生,例如橘子是「因」,泥土、阳光和水分原是「缘」,它们扶助种子生长。以后开花结果,结出橘子,就是「果」。佛教站在这个「缘起论」的立场,便大声说:「宇宙间无神,神由何因缘所生?」(关于缘起论详情及其缺点,在此不论,但请阅本书第七篇基督教与佛教的世界观中佛教部份)。佛教既不讲神,不信神,因此它的教义完全是以「人」为出发点、为中心、为起首的。这点请注意,因这有助于我们今后对佛教思想全盘的了解。
; r1 U2 A* B* [0 X7 r! p1 ?& o6 D# j5 X2 w. j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痛感人生是苦,于廿九岁时毅然弃家外出修行,以人生的问题为中心,独自在森林中沉思默想。人为何会有痛苦?如何才能除去痛苦?解脱痛苦后的境界究竟如何?万物从何而来……?这一大堆问题,把释迦缠了六年之久,在参考了印度原有婆罗门教的思想以后,释迦终于想出了一套理论,对以上的许多问题,有了他自己的解释。佛教以后称此为「开悟」、「成佛」。但不过是他的一种宗教心灵觉醒,,为自己的苦恼问题,找到答案,建立了一种较有系统的学说罢了。不必说,他的学说信者自信,无需大惊小怪。
4 `4 S" q- t" {- R5 q( l0 r8 K0 t, I* s* _8 _- A7 t
释迦以为人生来是苦,苦的根本原因是人有「无明」。佛教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生的整个过程与痛苦起源。人因有无明,才缘「行」,行又缘「」,识又缘「,名色又缘「六入」,六入又缘「」,触又缘「」,受又缘「」,爱又缘「」,取又缘「」,有又缘「」,生又缘「老死」。人因有无明,所以最终必有老死。人为何会有老死?因有无明。以上这些专门术语,有各种解释,但都不外说明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的各种发展情形。佛教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二谛,便是解释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方面的道理。1 {5 k! ^- P! K6 o- p

: p  r4 Q/ _+ e4 G' q3 d
; @* |* X" W  |8 A+ l& C无明,便是佛教主张人生痛苦的根源。佛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成 当说因缘法与缘生说,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舍经卷第十二)无明究竟是什么呢?已故日本姊崎正治博士说:「如分一切的心作用,其归宿为无明,人生一切的动摇变化,对归于此一因,从无明到行,行以下则为渴爱,结果生出执着,而产生生存的的各种劳苦了。(根本佛教二三七页)无明的本质到底为何?佛教对亡未作具体答复,也根本无法答复。日本佛教学者冈邦俊教授倒也说得十分爽直:「无明的事实虽已究明,但无这个东西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却仍没有弄明白。」, S% J# f7 i5 {5 v

0 i6 Q+ O7 V- p: H佛教对一切事物都讲缘起法,这个缘那个,那个缘这个,缘来缘去。但无明究由什么「因」,什么「缘」缘起而有的呢?佛教始终答不出来。只有一本「大乘起信论」中有句含糊的话:「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如此解释,人之所以有无明是忽然而生,但「忽然」的说法毕竟太笼统,可以「忽然」,但也可以「不」。忽然有客来,忽然地震,但绝不会整天整夜忽然有客,忽然下雨,这种场合,已不能称是忽然了。「忽然」该是突发事,意料外事,佛教既说人人有无明,无人不有,但如果说都忽然一律发生在全世界每个人身上,便说不通了。
; S1 C9 r) l% {3 j) T: V0 `+ @
! ^3 j7 C) @+ `. }其实,无明这个道理也非释迦首创,是他参考了印度教的思想而来。印度教以为最高神「梵」具有「明」与「无明」,它们是无始无终,永远存在。明是指悟的方面,无明是指迷的方面;当迷方面的无明活动时,便生出千变万化的现象界。佛教以后把无明用作迷的根源,且用在人的方面了。释迦想了六年,最后终于采取了「无明说」为人生苦恼的起程,由此再来发挥他的十二因缘道理,这样,佛教也就轻易解决答复了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个难题了。但它的脆弱处,是经不起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无法向人清楚交代无明的起源何来。既然连佛教自己也说不清楚,那我们也只好让无明继续「无」明下去了。
  |) \2 L6 j/ U4 A+ X- N& z0 m! q6 M6 H0 G' |' d
人在今世为何会有痛苦?无明是根本原因。其次,佛教也讲人有痛苦,是由于前生「业力」所致。业的梵文是Karma,意为「行为」或「动作」。小乘佛教「有部」,以为业是宇宙生命的原理,是人死后去转轮回的本体,它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气质(性格)。有人以为业的本质是由于意志的表面性互流而成立。小乘的「业感缘起论」便是专以业来说明宇宙万物之生成变化的。( T  }# j  T/ F% l; M+ z
; t. [$ e3 t4 c* [9 I, d
大乘佛教不以业作为宇宙生命的原理,因大乘讲「空」(Sunya),道理高过「业感缘起论」。大乘佛教徒只用「业」来说明人为何今世会有苦乐贫富等悬殊的原因。业分成十善业与十恶业:人在前世如行善业,今生便富贵荣华,享福快乐;如行恶业,则困苦贫穷,潦倒不堪。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恶业则是把十善头上的「不」字取去,而成杀生 偷盗、……邪见。( U* ^0 ?2 a$ y7 y

  V; z+ G+ @# o) N我国的佛教徒几乎都用业来衡量整个人生生活过程。如见某人(或自己)贫苦无,或疾病、痛苦,都说成是生来命苦,前生恶业所致。相反的,如丰衣足食,诸事一帆风顺,都说成是前生善业所成。结果造成后者看不起前者,而前者的「苦命」更是无法在人前抬头,有的甚至走上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地步,因为生来命苦,努力有何用呢?但构成一个人的现在祸福贫富状态,其背景到底是否便是如此简单,都可推在业力上面。我想,明眼人稍加留意观察,便能找出真正原因的答案,用不着我再来解释了。其实,业力思想也原为印度婆罗门教所有,佛教不过予以袭用罢了。
, Z. i$ V: k0 |7 o. _6 e1 i9 A: y5 M
除无明与业力外,佛教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轮回,共分六道,一切的神、鬼人、畜生等都在此轮回中辗转不停,在六道中变来变去,永不止息,痛苦莫名。其实,这个轮回思想也是佛教采用了婆罗门教的信仰 不过从原有的天道、祖道和第三道的三道予以扩充至六道罢了。佛教以为人如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首先必须非除去无明不可,如欲除无明,则必须相信佛教不可。在下篇我们将计讨论佛教用何方法来除去无明。至于六道轮回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 q9 c0 w! d3 s4 Z
( @/ a) S& h8 Q[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12-18 22:41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9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很多观点和我的想法很相像,看来我还有很多文章需要阅读。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20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是有罪的,这句话基督教说的没错,但是基督教解释不了原因。佛教不明确的说人有罪,是因为这句话无法准确表达因果轮回的道理。 人不但有罪,还有福报,还有无数其他无法描述的因缘。若说人有罪的原因,是因为人无始以来所造的业中的恶业,所以人生有很多痛苦,其中很多是今生今世无法找到原因的痛苦。人造了 恶业,不一定会今生今世受恶报,是因为因缘未到,但这个恶业是一定会有发作的时候,这就如种子,埋到土里不一定很快会发芽,要温度适度和自身的各个条件都具足才会发芽。所以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就是因为菩萨知道,若种下任何恶因,是一定逃不掉恶报的。关于业报的原理,佛教中的唯识宗研究非常详细和深入,有兴趣的可以做深入研究,不过唯识是大学问,据说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研究,还要看你天资如何。3 n% S; I) Y$ i  w6 W, v, |

( ^. \, d% A  t" Y2 a& K无明是诸多烦恼的根本原因,无明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众生的颠倒,认物为己,以假为真;无明的原因,也不是没有佛经解释,『楞严经』第四卷就是讲世界(不仅是我们居住的这个物质世界,包括所有世界,地狱,天堂)的起因。无明那里来?“因明立所,所既妄立”,无明是因为“有明“,因为有一个”能“,所以有一个”所“,有了”能“和”所“并执着其中,世界万事万物就产生了,无明不就是对万事万物的执著吗?对万事万物有喜欢,有厌恶,喜欢的就想永久占有。所有执著里面,对”我“的执著大概最严重,人生一切都是围绕这”我“,帮助我就是好人,损害了我的利益哪怕是蝇头小利,都会恨,至少也是讨厌(我现在也是这个水平),所有人生能不痛苦吗? 其实看看周围,痛苦少的人,就是那些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
% M: \" u& W: V4 z7 O, h胡扯一番,希望没说错什么,否则业障很大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2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高人高见.
, X( u# f& L7 A; t
8 I/ Y5 g+ x: V下面的文章是从网上找来的.
; a' I5 }& ?! p" u3 f* Y9 c+ o  {, f, z
瑜伽八卷三页云: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 I) e) C3 }9 P9 v5 s2 a& Z) X
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四页云: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此略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于不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所有无智,名无解愚。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暗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 Z' K  b# ?0 K6 @4 ?' ?三解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页云:无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处,不正了知。谓于彼彼所说义中,及于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6 C0 P3 k/ [( a; u
四解 显扬一卷六页云:无明者:谓不正了真实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正了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明为业。如经说:诸有愚痴者,无明所伏蔽。
: d3 u- a& m  O5 [. {五解 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无明者:谓三界无智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染生起所依为业。邪决定者:谓颠倒智。疑者:犹豫。杂染生起者:谓贪等烦恼现行。彼所依者:谓由愚痴,起诸烦恼。
, L" W6 g9 t* B1 y! v: _0 p8 C六解 五蕴论四页云: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又欲缠贪,嗔、及欲缠无明,名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3 v) B" o" V- c5 B. j
七解 广五蕴论八页云: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嗔、及以无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相应等。分别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
& U( J( H- b- N3 O, i八解 法蕴足论十卷三页云: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于业无知,异熟无知,业异熟无知,于善作业无知,恶作业无知,善恶作业无知,于因无知,因所生法无知,于佛法僧无知,于苦集灭道无知,于善不善法无知,于有罪无罪法无知,于应修不应修法无知,于下劣胜妙法无知,于黑白法无知,于有敌对法无知,于缘生无知,于六触处如实无知。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黑暗、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里、顽呆浑浊、障、盖、发盲、发无明、发无智、发劣慧、障碍善品、令不涅盘、无明漏、无明瀑流、无明轭、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痴、等痴、极痴、很、等很、极很、痴类、痴生、总名无明。
9 Y  U' `: {* `' F  p九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五卷十二页云:问:何故名无明?无明是何义?答:不达,不解,不了,是无明义。问:若尔;除无明,诸余法,亦不达,不解,不了;何故不名无明?答:若不达不解不了,以愚痴为自相者;是无明。余法不尔,故非无明。
& l- z% l# }: A& O十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三页云:云何无明?答:三界无智。此说应理。谓三界系无智,具摄诸无明故。若作是说:不知三界名,无明者;则应不摄缘灭道谛二种无明。彼不缘三界故。
/ d  N; l" J5 X/ d% r! ?十一解 品类足论三卷二页云:无明云何?谓三界无知性。 9 @! z# X3 a6 ~8 w1 c
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 1 E& q- U9 Y4 d# @
7 n: c8 \3 D  ?% ~
一切惑业,若逆溯之,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无非由执。由有执故,乃能成障。所以执者,为有着故。所以著者,原无明故。无明之外,无别他因。故此一切惑业,无不归纳于无明也。
4 `% s# F! }% U: D4 E5 M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发业中,有能通发总别业者,有但发总报者,有唯发别报者,今取兼发总别及唯发总报者,不取唯别。于中复有助正发业,通取助正。正发行者,唯见所断,谓粗猛故。助者不定,谓助发人天总报之业,亦通修道。助发恶趣总报之行,多唯见断发别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于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9 X; R* w% F  Y! M3 o; p. ]" E# p3 ~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
! W1 Z. o: _* y: [. h一、所缘缘 遍缘染净故。
: n4 a- ~0 Z# H2 h' U二、行相胜 隐真显妄故。
5 {; p2 F, @( @( p* }三、因缘胜 惑业生本故。
6 O. K/ i; N, D5 z/ P' j8 N+ {' F四、等起胜 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
$ F- J6 F4 A5 P- H/ A9 H# s五、转异胜 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
# N! O2 \1 Y; v- X( `六、邪行胜 于谛起增益及损灭行故。
9 k4 o" k- L9 V! g( e2 x$ X七、相状胜 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
+ g! u" k: P2 _& A4 _/ ]/ g. k八、作业胜 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 ~) `) V3 z1 q- Y2 |九、障碍胜 障碍胜法及广法故。 9 c) G5 j6 _6 l0 y
十、随转胜 乃至有顶犹随转故。 ; i# T- w1 ^' q7 a% L8 ]
十一、对治胜 二种妙智所对治故。 & m( T- R5 h# [% m
所以不说余惑,亦名发业支也。 ! ~3 o: H, A1 H6 X- [$ x  k

# G9 ~+ Y. r. W! r. K) L) ^业是造作、行为的意思,此造作、行为的“余势”对未来的影响,称为业力。业又有善、恶之分,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之果的力用,亦是业力的证明。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故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
  g$ K2 F9 J- Q* n# a3 g4 d' M* Y
9 ?  g: P- R  {业力轮回,是有情生死相续的过程。以生死轮回,是受业力所支配,业力有善恶二类,为无贪等三善根、及贪等三不善根所缔造。而业并不是外来的,乃是与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之造作。以思心所为原动力,而即有身、口二者之行为,这就是身、语、意三业。此三者行为的余势(残余的潜在的力量),熏习藏识,留下了类似本业的功能,此称习气,亦名种子,可招感来生的果报。故《唯识三十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 Y, S, J8 [. \
$ j/ E/ }; D9 m5 z此法则不是谁创造的,而是本来就是如此的
: K8 J) s. x, C# h9 f2 j& z要找原因,必须去学十二有支!
鲜花(193) 鸡蛋(0)
发表于 2010-6-7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对于我来说是太难了,远远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也许是无缘吧。佛经中有那么多的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令我望而生畏。捷径大概是没有的。只能望洋兴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28 12:18 , Processed in 0.2003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