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
+ N8 N! }% e( j- u/ H, d(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
" @! n* |0 U0 Q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
* M/ N5 I4 r- `$ w4 ^6 \6 {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的分裂出这种小教派。而
W% w6 [6 ]# ?& j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 E1 o, I' k9 o5 K h, S6 F* j. d. H. \9 M: h( |" \2 f
东西教会大分裂( k0 y2 m+ O0 X3 ]) o/ N9 {% U* ^9 ^
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后分成了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以及希腊正教(东正! }) z, _6 H3 q
教),往后的第二次大分裂则从旧教(罗马天主教)中分出了新教(狭义基督教)
' q$ S" _4 L! W R. d( v# t
" i1 m6 S1 V' V$ P4 @, f5 u* G0 M远因4 q& t: Z! r0 L# }- @
迁都拜占庭) n( H1 S* L1 L+ p; s
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就悄悄的埋下" Q9 L0 ?9 b8 I' ^, q. h$ l6 k
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
1 K9 Y5 e4 x+ O3 e2 r$ B& y+ ?4 p2 b) p
主教权利扩大- H4 `. A5 R: \, d' F+ B# J
西元381年,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会议提昇了君士坦 S C, l- z# B$ Y$ E0 t% U" T
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堡也提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451年的大公会议再次. s( P8 a" p7 Y
扩大了主教们的权利。2 ^8 Z8 N& z) B
C% D \9 I6 R% B
特劳拉会议
$ Q0 F9 }1 k# e621年,特劳拉(TNTRYLLI)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
: e! @! I. _1 n! r q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
% D- {3 T# w: a& C2 u6 O7 b,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
# e; ]4 |( d0 S1 }8 S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2 b( M c7 |7 R' Y1 `
5 {; m5 _0 J- h( J- ?2 Z近因6 ~, s$ H) q5 q- _5 Y% {9 }7 E: u3 l
圣像破坏与教难! S D' _0 K7 R% m9 l# G5 _0 G
西元7世纪末,东主逐渐从西方分离,他们对教会的信条、情感、敬礼持保守态度,对
$ r9 H8 M. r( |* f新的活动持怀疑态度。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身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将堂内
, y1 s1 O% m6 w. Y' N/ v4 {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溷乱与教难。将宗主教圣日尔曼废除
( C( s& e; v: T, U,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绝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箭队活捉教宗。
) |. X- B$ `7 e2 w0 n! J/ A; ~8 o/ V4 M8 ^ k4 z& @0 H
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女皇伊琳娜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7 h9 l2 J+ p5 e: m; I/ C
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他得到当时宗主教圣特拉乌斯的支援,并得到教宗$ m0 h( q7 y# Q! L9 S0 o4 q
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重新
9 f$ N) V! E5 H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 ?7 G" a" \2 C# N" @; R( j
或圣母、圣人。
& {+ V8 p, k1 `* ]( s
0 j7 E( a: D) n: V' H) s7 l佛希要分裂* e( y( {& S' \( ~
847年即位的君士坦丁宗主教伊纳爵,虽然道德以及学识方面非凡,但是却因着自己的
: v) w& v9 ]! K/ _ F正直引起了拜占庭皇帝的愤怒,他被废逐。又令佛希要替其职位,佛希要曾担任过政府6 c$ [ _( `9 N- ]; ], z% U
要职,学识也不凡,但是单单一届教友却在短时间被授与全部圣秩,这样的一步登天加. [$ g, Z4 R% p# E: Q
上伊纳爵的废逐合法与否都是令人怀疑的,所以引起了不满的声浪。
& `8 ^& t% L7 i1 \/ G( ^* i* [& b* T% l$ u, J& c8 {( o( Q
863年,此时的罗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财採取了行动。立即声明伊纳爵的废黜非法,以: l p& @; x) U; Q$ ?5 Z
及开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开始了反击,他攻击西方教会更动信经的内容,甚至在
( J) i/ r7 D0 ]* j5 o867年擅自于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开除教宗教籍。这是千古之奇事──宗主教开除教) R" }) {4 k: s Y: C; m
皇。 ? F) J0 N+ P% {. H6 K1 D4 s
9 L: C; h6 c' U! w+ r4 F, x
双方的紧张关係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皇帝遭人暗杀,凶手自立为王,是为巴西
: w; G, |% l! v% f7 |4 J- O略一世,他将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废逐伊纳爵跟佛希要的提升。同年教宗尼克老. K% M4 r! N: q$ J# N7 K$ Y d
一世逝世,继任的雅德良二世(867年-872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东; L/ ^/ X+ u- M8 S: F, a+ Z
西教会统一,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 L# @) e/ E, t: X! S+ }6 A! |
& l: ~! e' {# T# t+ L) H" V9 b虽然佛希要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罗马教皇的首席# Y) r2 k$ f' i: \) b
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窜改教+ T& I* T; }2 E; S: z
义。
e% M! q5 E2 Q/ K
! j: A: ?8 x5 F: k$ E正式大分裂
: f) b: z7 J* a3 f( ]6 Q/ S弥格耳分裂
- C, G0 A( N* A8 P! c这次的大分裂在佛希要分裂之后的一百六十年左右实现。这次的分裂起于君士坦丁堡牧) D, j2 Y6 m8 }# K9 C) j
首弥格耳·赛鲁来的野心。他决心要做东方的教宗,处心积虑的要做一个无法挽回的分5 U. `& c% k* @3 K4 f) Z' f N B
裂。公元1053年,他把东方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同时致函罗马,极尽诋毁之事--0 x- J% L, N( Q/ s2 v! E
他质问罗马教宗篡改耶经内容以及教义。又说西方教会弥撒用无酵的饼是源自犹太人,
@9 m, ]0 I% [+ q0 x是异端。安息日守大斋,准许教友吃未出血的肉。四旬日不唱哈勒路亚等等。虽然这只* P$ t8 Z( n( m' q
是无关大雅的几点外表礼规而已,但是拜占庭的教友却异常的重视。
/ p; l7 t& s- G& G" S T$ {( B8 F0 M* P9 i# L! a! l" |. k/ e2 M- _
当事的教皇良九世(1049年-1054年)为了不让分裂再起,派了枢机主教为首的协调团$ Y! [+ F2 q- Y/ f- o' J3 g, D
至君士坦丁堡,可惜枢机主教的性情暴躁,缺乏外交手腕使的整场事件陷入了另一个低
" {" y; W0 j0 b6 P潮。而弥格耳正好用着这次的事件再次的抨击拉丁教会,他鼓励教友反对拉丁教会。面
& d/ k0 W1 y; ^! ]% i. i$ h对弥格耳这种态度,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非亚大教堂,对弥格耳" N; C/ W+ L( [$ {: F, o6 g k8 I
这种顽固的态度表示抗议,将开除教籍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待出了教堂,亨拜大声跺脚
0 v8 i2 x. M+ v7 t- u& H并说到──愿我上主临鑑,评判我辈!
5 }$ O: P! Y# Q- O8 [; R6 r4 z3 @. R& T2 P
弥格耳不肯屈服,当众把教皇送来的诏书烧毁。为了得到其他主教的同情,便夸大了枢" x) U( x0 N2 S. H, W# {/ J
机主教与宣达团的误会以激怒他们。更以基督正统的教会唯一的代表自居。于是东方的
5 _ `. b, s \3 n一切便随他而去了。这时的希腊教是正在向相异教的俄罗斯传教,她也无意中被捲入了- G& ~. \' N b
裂教的集团中。
& M9 C" S+ e: t" V
6 M- b6 ^* Y7 F' X- T0 }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2 j( ?+ {" s7 J- U
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 Z1 d7 r n& |3 c9 w9 q H3 } ?5 c! z0 q G$ f
新旧教大分裂(宗教改革)
1 j, }# e+ J- D% ?1 v- R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
8 Y4 _0 Z. o% k6 U) q三大支派。
' t# L4 I; o; Y4 t" ^( }2 d# D+ \
远因
; y2 F1 G) J5 D; J& l7 J* e7 t人文主义的冲击! I8 k2 r' T+ k* x3 M
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艺复# p9 l. ^% c1 t' v
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来。又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 k) w( b& K* g( m$ Z' r# c
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9 A# w- c* M. g! S6 {# [
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 s! Z3 Z( l0 y" q# W$ e
. ? \7 W- d# U
工商业复兴的影响3 q4 G1 F+ J \6 s' U1 d. J8 m& {, R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
$ `0 K6 k m: Q2 x2 H0 J8 f1 N* ]阶级。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8 v4 d1 S7 ^$ ?& U, \/ P
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银行等等,而之后的欧洲世界也从原本的$ x+ e4 ~% S: z. x/ S
教权转移到由君主以及中产阶级主导。. j" {2 U, W3 ]0 d7 E
3 ]2 c' X& @, C& _3 y5 @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向政府纳税,教+ ~4 d& a$ v+ h" F% s
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加上教廷反对借贷生息也不利工商的发展,这样/ D3 X, V+ U# {% }
的生活使的人民对教会的怨怒越积越深。+ F/ T0 C/ ?. L8 i* q
- R- ?( [2 Z7 }2 n% z近因! M0 v U. m# s4 `2 U
教会的腐败
0 E t* ~/ H0 f, y' _中古世纪的人民主要的心灵依靠都是宗教,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非常重视。随着工商的3 d& C/ [% l: P3 a
发展,教会也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鬆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2 O j7 v$ [6 i' h' M7 P) C5 x- ~% x
的发生。许多的高阶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以金钱而不是道德换来的,有些神父甚至连十
$ L% S# U8 @4 [% p戒与主祷文都不清楚。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方面的负担,公然贩卖赎罪卷并声称有买) a2 w" K3 ]! L
罪有赎,没买地狱去。一些高阶神职人员甚至捲入性丑闻中,其中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 m# o6 y9 q! @! y, {
私生活和其于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可以算是性丑闻中的代表事件。+ \! e, {) _6 m/ L' f0 l
8 w3 s' H8 j! h人民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但是教会却一项也无法完成,迫使人民转向其他神秘宗教# E/ {* E: n0 _6 w8 {* ~, W, T
以安抚自己的心灵。4 ?4 I- ^0 H; ]# z# B- O
' F" z _, B. R% G; C* g君权与教权的消长% Y9 i( ~' [$ Z) f$ s L
在中古世纪的时候,教皇对人民心中的权利远高过国王。教会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 A5 V( L5 i% M, }1 u) w
的干涉政治,也引发了很多皇帝与教皇的冲突事件,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三世罢黜( s" s" q; A! A
教宗,甚至出兵罗马。还有英王亨利八世直接脱离罗马教廷都是个很好了例子。
0 v; r( {9 U4 G+ E1 \4 `) I! X g _8 I, a( d8 f# w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的萌芽让人民不在以教宗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宗的
8 W# O3 S2 c8 R3 r* w势力也慢慢的消弱了。) x, _8 K5 u/ S
/ g3 |" \( {; S9 b4 p8 W( ?9 O
正式分裂
. [9 ~: O( n& |! O* R: p) P马丁路德以及九十五条纲论
1 i+ |5 A; k& V/ D% }0 s# j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于1483年生于普鲁士,从大学开始无意读到耶经发觉
' i/ c- k3 J: x- r3 ]/ T- D与当时教会有相当的出入。又因一次的意外面临死的意境而开始思考人生的道理,其后
0 ~; I8 M( f& `) g+ A7 Y励志成为修道人。但是就算路德成为了神父,心中依然的不平安,直到1513年在教授耶! H5 ?0 n1 Z3 o8 Q1 s* L
经时突然领悟因信称义的道理,而不是当时所认为的行好事上天堂的理论。5 O( P3 {7 t6 j2 o9 I
* U& }$ K' M4 \; { v( G, ^/ i1517年他在威登保教堂揭示95条纲论,反对出售赎罪卷。这样的学术讨论却遭到教廷的0 d6 J% |# Y' e8 l- g
指控。1520年路德被教皇定为异端,焚烧着作并且下诏开除路德教籍。路德也不屈服,
* i/ Q2 K" W K" b# C也焚烧了教皇的诏书。尔后主张教廷不具耶经解释权,鼓励人民自己阅读耶经,并将耶" ^! P" m& x( | Q1 W5 O1 i. g
经翻译成德文。且人与神之间不该在介入一个神父为沟通,人应自己与神建立个人关係
* w" f) b& U: q。又认为政教应该分离。" h4 J# n- L* A I7 H8 \" ~6 o9 M
0 \0 F! U6 R9 p( j( U) f% K
加尔文改教) J" N' |- @- }2 R- V2 n* m9 G
加尔文生于法国,12岁时父亲为他谋得神父的职位。1533年加尔文也在耶经中忽然领悟
2 L# _: X. n' u归正,当时复原教派(与今之复原教派非同)在巴黎影响极大,但反对者众多,于是加
# V+ ^$ L* C6 \; v0 F+ c尔文逃亡时也辞去了神父的职位与罗马教廷断绝关係。在1536年写了基督教要义,主张- N$ H/ v& p8 I& S& L+ r
不是藉由教会变质的传统去接触神,而是以耶经惟依归。人不能靠自己行善得义只有上
# X/ Y! ]2 ]2 ?& v2 P帝可以成就一切。
6 E/ i/ a/ z$ u" V
4 C8 E0 ~9 g, j) S: ^) f其中主张是不反对借贷生息,以及上帝预选论,前者的主张得到广大中产阶级的认可与
$ M9 A H0 k% p- q$ Y1 z& i M支持,而后者内容为──人在未出世得救与否就已经注定,人生则是来证明自己就是那
/ d1 s' z% {- L* O9 f1 q被得救的选民。
3 M6 Q% k; W9 u+ w1 b5 o; w( ]6 R. ~, ?2 @9 f* o' g; x$ d" K
亨利八世的脱离
+ E7 z. {7 @7 Y7 `0 a- d3 L亨利八世原本也是站在罗马教廷这一边,更曾经获得教皇赐与称号──信仰拥护者,也
* N$ ?2 O8 H6 ^* ^看不出他会有多大的改革。为了国家的利益,亨利娶了西班牙王室的凯特琳公主,然而
+ A% }% K9 K; A% M! G6 ]& K2 b正室久无产子以继承王业,加上亨利爱上一宫中贵妇波琳,亨利因而兴起了休妻的念头7 O" q) e8 o; |5 k
。为此,他请求教皇批准,却被否决了,因为当时凯特琳的姪子德王查理正在攻打梵蒂: e3 ^2 Q l2 Y, G8 o
冈,并且大获全胜。亨利八世因而大怒,决定视此为英国的内政来处理,却得不到国内; ]7 G" A8 o: H/ C/ [2 \- N+ y
教士的支持。
% o* ?5 y9 `8 N! j, ]9 @8 u9 M# C; {$ M( m6 E! S
1531年,亨利强迫教士不可向教皇宣示效忠,且逼迫他们承认他为英国教会的元首,隔! g6 A8 Z9 r% Y. ~" y* ~& _
年又逼迫国会立法通过一项法桉:没经过国王同意,不可向教廷进贡。至此,亨利八世: L3 h3 w+ s3 _9 O
完全的脱离了罗马的掌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