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2-1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5
第五章 好德(第四福)/ u: d' r+ {1 k* \& ?2 D$ c
3 c7 X. T! _! n, {0 u一、好德的重要性
$ _! w: e1 `+ z% V3 i3 u, b$ A1 Q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 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
4 n* e( a* V$ c1 ?$ Q6 C6 H. ]$ Y; b3 l5 R1 b
‘好德’需要我们不断培植,正如长寿、富贵、康宁需要随时培养一样。假使我们现在不把‘好德’的因继续种下,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消费品’,因为没有播种,福报享用完了,必然会贫穷匮乏。
) T/ f! L" b% r6 T9 k: b! |
7 N/ l: g* [+ G0 l \ 古德曾说:‘保藏的东西不一定属于自己。享用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只有施舍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 k! V& Y' ^3 d: ^ _! ^2 O
" U7 Y' B2 z% J% {" A 当我们用种种方式把财物贮存或积蓄起来时,我们不一定会再拥有那些财物。譬如你拿钱买股票,股票可能会下跌;买黄金珠宝又可能被盗贼抢走;参加合伙投资,不但有风险,而且万一被合伙人骗走,那岂不前功尽弃?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会赔本,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也会倾家荡产,难怪《大宝积经》上会说:‘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
" p/ T' F4 m0 U5 D5 C; u
7 x1 Q8 V) Z; w" h: z4 { 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佛经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致被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所夺去。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
" E1 j9 ^$ X# x6 o" Y( ^
$ c8 O, H# N6 j5 X ‘三宝门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u9 L/ T9 d1 A) g6 b' C1 `
[7 N! e! g- r7 S7 R. e) N
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
6 k: B2 g9 |9 c: ^0 N! C7 X5 C: E0 w7 n3 i6 D1 M4 a- T# y+ [
一切财产总非真,及早将来施于贫。- a, n; y/ V0 X8 |, V1 f' R& F, B* H
1 _1 J. z2 a6 a* A4 J" {3 t- M
水火盗官并逆子,五家有份尽来侵。
* [! |/ @, q) H9 a0 P# g4 d4 } ~5 m0 i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舍出万文收。
9 h. d! t% `/ o1 J! | n- U9 b. a2 ]3 q6 _0 E
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 n9 k; p. k: G( x7 w& O" T8 _8 R( Q* V+ S
没有布施修德,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尤其是一个临命终时,一切财物、朋友、眷属、权力都带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恶业力跟随著我们。就这一点来说,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5 a9 x9 N+ }1 V/ n6 A
$ n) b1 o3 S: H# O/ w: `
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但死神肯定要来。而且随时都有突击我们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修德吧!# |3 z4 {+ {5 y+ M6 a, V0 h& B0 S
1 V8 G# _) b; F0 P
二、德的种类+ L# z H7 B# e* ]5 j% A
& d8 k$ y8 k& X0 [# o 德的分类非常多。例如:它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 y1 h) B% T" z5 a' i5 u, z+ J |# d
$ Z- I+ T& V3 r% t$ E S3 B* g 《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实行,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 ]7 q( ~4 [. @$ B. M' Z3 y
" C8 H2 S" w7 J" e3 q
《论语》里又叙述了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
& b2 X- I' i+ X$ i4 `- L6 B; M" d* Y* N1 ?" s$ E2 p
三、品德的四个层次2 }$ @- |, H. V: A
; ~. b C: k# q0 X3 x
品德的层次可分为下列四种:9 \$ h& u: [5 i2 a2 L0 E7 r
# C7 k A* |+ P) \+ ^ (一)算盘式的道德——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做任何善行,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效用、果报和名利等因素。确实认为划得来,才会开始去做。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他一定有所企图。他行善时常希求回报。- r" s5 x( S& j( @( D$ L1 Y% w
& u$ i$ E4 l0 c) R
(二)‘四海经之内皆兄弟’式的道德——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比较没有自私心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当兄弟一样,因此,行善较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R& M" z: U. h7 I+ K0 M) k7 n6 X* M1 i( W
(三)爱人如己的道德——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所以能忘我。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所以行善时,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例如:‘贫苦’和‘功德’等)。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地自在。! a; ?: J) y1 j7 e z! j3 w, g) T
1 ^% j3 w' W4 C% M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报,而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i3 ^( X; M, _9 g
9 h; A+ H$ ~. |5 [! e0 Z
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意思是说:‘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著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初学的人行善,难免会执著善相’,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6 b7 K* M' D' C% J8 m
6 f+ |# ?' D- @9 e2 ^& m# v 四、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 O$ v- i1 \3 y2 c/ K# J
K0 E4 m1 P9 P5 a1 j- C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8 ] c2 `& V- g) E
/ \2 X% ]1 {$ L$ m) Q. f, ]8 c- R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 @. ]1 E' I. w& h& H2 {# a% k3 J# y+ i: U' }* O' V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者杀害动物职业。' {* ^1 a" U+ _$ v( _1 ]" m
1 }: y. |2 A( \) `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7 G/ p( L0 c* T- h: {, Y
/ w' l& h, W/ l, A/ }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8 ~) g' ]7 }& L8 ^
2 r* V: x g# P6 h: ^* \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N& u- t8 [9 P& o2 B; r, j. a
. Q1 j* u* P" E# t" W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 C: s8 G2 M! w: N: I; T
; r( z6 |' j: g# }# [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 k: [( r" K! z+ ]- C: F. M+ P: r6 L; [7 W D/ E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5 e2 R2 w- f% A
3 A+ m3 ?; u4 s 五、好德的实例
! J) @; Z/ h1 Q# b# S4 d9 [5 P" T7 p( W9 k: E& R, J
(一)李景文和张惠明——《禅林宝训》的知古佳话" F9 l7 L: @. H( V9 T8 h7 {) g. X
* Y; n3 e2 x! c8 D& t" E& |& y5 k 《禅林宝训》这一部书记载了三百篇引人深省的话语和许多非常真实的事迹,而这些都是和道德修养有关的。所以在书第一页就开宗明义地说:‘道是世界上最尊的,而德是最美妙的。’现在我们只介绍其中浅显的的一则故事:( b% \) C$ W1 T
i+ a3 E$ B9 n: }- l4 P( j 宋朝的时候,开封府这地方有一位老百姓叫做李觉安,他生了一个孩子叫做景文。因为儿子年幼多病,所以李老先生就把一百两白银放在他的朋友张惠明那里。李觉安逝世以后,张惠明就把那一百两白银还给李觉安的儿子李景文。李景文不肯接受,他父亲的遗嘱没有这么吩咐,所以不应当接受。可是张惠明认为,这一百两白银明明是李家的人寄托的,一定要还给李家才对。: c f% q8 i1 g, K- i
: i0 j# Z: Z! Q; h 他们两个人坚持不下。后来告到开封府包大人(拯)那,请包大人作了决定,包公觉得奇异,就召李景文来,要把银子还给他,可是李景文坚决不肯接受。然而,张惠明却紧持一定要还银子,包公看见他们两个人都这么勇于讲义而不贪财宝,不得不将这一百两银子交给开封府的寺庙,作为打斋供养众僧,并诵经以荐悼李觉安先生和法界亡魂之用。
7 A2 Z" O7 M7 g3 L1 v* n. @4 X, o3 i2 @# `: D/ z9 o
我们计算一下,这一笔钱的数目显然相当庞大,可是李景文和张惠明却一点都不贪爱。反观现代人却爱财如命,甚至只为几块钱也会大打出手,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相形之下,我们真是太惭愧了!1 }! v6 j9 V0 B
3 h- t" N+ E' l2 T6 j& e9 H) ]1 Z (二)不弃病女得贵子
7 g* l Z$ J! y! a$ n$ r! v, \: U% ]: g# W% d& @
自古以来,凡是娶有缺陷或有病的女子为妻的人,所生的子女多非常贤贵贤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地仁厚,能够舍己利人。例如《懿行录》上记载:
- }# o' p3 i( i$ a i' `1 S* w# N0 \( g* |# Z; m
文绍祖有个儿子跟柴家的女儿订了婚。订婚后,柴家的女儿忽然生了恶病。文老太太很生气地说:‘我娶媳妇应当顺天理、讲信义。违背礼仪,很快就会有不祥的后果的!’
0 I2 z) c9 z+ h+ r- f C, q) F# Q. K- p$ B: \% D# T
因此文家仍旧把柴家的女儿娶进门,婚后二年,文绍祖的儿子考上科第,媳妇的病也痊愈了,后来三个儿子都很显贵。
' j, b- x% ^8 n
6 O& T i, t4 p# Z2 Y: q2 E § —— § —— §" a4 A& [' l H5 w3 E
+ T9 c4 ~$ q- A# J' k9 _! z5 d6 I3 d7 ^ 清朝康熙年间,娄县有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叫顾元吉,他当贡生时,平常的测验总是冠军,可是每次进入正式的考场,总是看见有女鬼跟著他,因此文思大乱,以致正式考试的成绩是很差。/ C: C& x5 D7 v2 I
; z8 a. Y6 }/ b
原来顾元吉年轻时,曾经和一个女子订了婚。后来却嫌那女出身清寒,不去娶她,那女的抑郁而死。9 x5 n* U6 j2 T3 y' K; f
7 O1 O% [8 D. } 顾元吉屡度不中,心情很不好,晚年发疯,常常自己打击自己打击自己的阴部,他的学生们曾保护他,可是当他们松懈时,他又开始用力打阴部了。后来走到桥上,看见桥下的水很清澈,他感叹地说:‘在这地方埋葬,最合适了!’于是就投河而死。/ Z9 F- b: d8 V$ n) G# o& }
" u* W# C8 j) a' X/ l
这一天正好是六月一日。所以,周安士先生说:‘凡是因为朋友和妻落魄而舍弃他们的人,最后也会贫寒落魄。就好像顾元吉一样,他虽然有文才,可是却没有什么成就,最后还落得葬身鱼腹的下场。(见《阴骘广义节录》卷下): L) y) E9 j" e' y7 d; W$ ^
1 O+ m( s" ~" t! R5 [* v
六、失德的下场
3 Z$ l. u' R! b- @. s& G# K
! X2 e" W+ m9 v9 m (一)卖斋立毙, W8 t! _* S( z) l" u* t
* }6 K8 A/ E1 |; k8 `7 v. Z w+ b
从前麻城这地方有一位王先生,他吃了三年的素食。有一天,他身上长了恶疮。他的朋友安慰他说:‘像吃素的人,佛菩萨和天神一定会保佑你的。’王先生说:‘我持起三年的斋,却受到了这么恶报,吃素有什好处呢?’他的朋友说:‘如果不要吃这素的功德,那么你是否可以卖给我呢?’王先生问道:‘怎么卖呢?’他的朋友说:‘一天以一分银卖给我,你吃了三年素,可以得十两八钱的银子。’王先生很高兴,就写了一张出卖功德的证据,并且盖了私章,把三年来吃素的功德全都卖给了王某人,并且收到了十两八钱的银子。双方银货两讫。" n* ]2 m4 [. m1 S/ r! t
0 H- v" C2 i) \4 N1 g0 m 王先生拿到这么多钱,心里很欢喜。他想,我明天就要开始吃荤了。可是那天晚上他作梦,梦到有两个鬼卒骂他说:‘本来在十个月以前,你的福禄早就完了。因为你吃素的缘故,所以寿命才延到现在。现在你把吃素的功德卖掉了。你的寿命变成负的啦,已经给你多活几个月了。’这两个鬼卒说完话,就要把他抓去。王先生请鬼卒暂缓一天,他一定把银子退还朋友,而且从今以后,一定恢复吃长素。
, [7 H, }) a8 q% O! D
% C* a( y+ |5 F9 o/ d 第二天一大早,王先生急忙拿著银子去找那位朋友,并且要向他赎回功德的字据。没想他的朋友说:‘昨天我把字据带回来的时候,就马上在神像前焚化了。’王先生听了以后,悔恨交加,不久就死了。由此可知,出钱财请高僧来一起诵经和拜忏,必定可以得到福报。(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
3 W7 X6 h1 n! Z$ g0 p) j; y$ r: Q( Q, h
(二)贪小失大. ~) Q6 `& C7 T/ S( p' h, y
3 {9 Y% k. u0 y: ?1 x3 N7 `* ~. B9 I 《法句譬喻经》上记载:
9 L1 x1 ]3 z @) N- F1 l
; v3 t R f1 a. j" G7 \6 X8 ^9 f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费迦沙。进入罗阅城,被一头母牛用角刺死,牛的主人很害怕惹来麻烦,就把那头母牛廉价出售了。可是当买主牵著那头牛去喝水时,也被那头母牛从背后把他刺死了。他的家人很气忿。立即把母牛杀了,又把肉卖给人。有一个农夫买了母牛的头。当他走累了,想在树下休息时,就把母牛的头挂在树上;可是没想到牛头却从树上掉落下来,牛头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农夫也一命呜呼了。& A ?8 l3 B, Q4 K
9 r& k( @2 k. |1 S, y; F/ t
瓶沙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认为很奇怪,就跑去问佛陀。佛陀说:‘从前有三个商人向一位开旅馆的老妇人借宿。借宿本来是应该给钱的,可是这三个人以为老妇人孤独无能。就等老妇人出外时,偷偷地溜走了。一来被老妇人追到。这三个商人却赖皮说:‘我们已经给你住宿的钱了,你怎么可以再来向我们要呢?’老妇人无可奈何。她非常痛恨这三个商人,心里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将来我再遇到这三个人,我一定要杀死他们。当时的老妇人就是现在这头母牛。而那三个商人就是弗迦沙他们三个被牛刺死的人。’
" w& a& Z' J, W8 y0 I% Z: P1 \4 J6 h& o' E
七、嫉妒贤能,子孙残废
' G. T* j/ D2 t1 }
: t* j( d6 S& z q: [ ~$ y1 P 《迁善录》上记载:
1 B5 Q* e( y! [% f# J& M! s, d) P4 d: i- P! ^( R% j
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个个都有毛病;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手脚不能伸直、一个两只脚都失去作用、一个疯癫、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瞎眼、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 @/ b! E% w5 W: ]1 }7 s) I& M
& K) |- I q- X
子皋看到这种情况,就问蒋瑗:‘您做了什么事情的,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灾祸呢?’+ J- T& y G' q/ u" Q7 L
7 i+ T4 D. @8 a" \! O! s 蒋瑗说:‘我平生并没有干什么大坏事,只不过经常要嫉妒比我高明的人,而喜欢对我巴结的人。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怀疑。听到别人做了恶的事情则深信不疑。看见别人得到好处,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遇见别人有了损失,好像自己得到了好处一般。’
4 k/ L* \$ x, i5 x. M+ y0 ?- K2 Y& K c6 }
子皋感叹地说:‘您的心术这么坏,应该满门全灭才对,恶报岂止这些罢了。’ 蒋瑗听了他的话,突然感到畏惧。子皋又说:‘如果您能够改过向善,则必可转祸为福,从现在开始,仍然还不会太晚!’' |# y* L, r1 @8 w" U
$ O5 ]5 A1 k8 S+ v' ?" m
蒋瑗从那时起,就痛改前非,广修善行,过了数年以后,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4 Z! N$ O; ]3 }0 |
0 F8 P5 g, N& T. @4 F: O 八、救人危急,生子贤贵2 ^- R( w/ ^+ S$ B: k3 |% t- G. }
$ j) v1 j1 w' x+ C2 J6 h
《懿行录》上记载:
1 t# O1 y4 j: F
0 z/ t, ?7 F( m: l 明朝的时候,在福建建宁这地方,出了一位皇帝的老师,名叫杨荣,他祖父世世代代以船员渡人过河为业。3 z2 p0 z' I7 f" N
& Z2 { g; M' O6 X5 j& w! J, c
有一天,河流涨大水,冲毁了许多民房。有许多被水所淹死的尸体,顺著河道漂流而下,其他的船只都争先恐后他捞取财物。只有杨荣的祖父专心地救人,而没有捞取财物。3 Q. l. L3 {! g$ r- h+ b$ I
+ Y' J0 V, U% a
同乡的人都嘲笑杨荣的祖父这样的作为很傻。杨荣的祖父回答说:‘我平时以船渡人,所赚的钱已经能够维持生活了,何必去捞取那些非份之财呢?’8 T' b9 A. Q1 Z( z
- A& h2 u2 W7 L9 H# y 后来杨荣的父亲出生时,家境已经渐渐宽裕了。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告诉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先积有阴德,子孙将会发达显贵。’/ b/ J/ V7 i& ?# ~
8 j+ D3 r: h3 q: U
后来杨荣出生了,二十岁就考中了科举,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的‘少师’,皇帝还追封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跟杨荣一样的官司爵。杨荣的子孙都很显贵,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的后代。. u, _2 D- x" {7 l$ Q8 N/ |. ^
/ x+ o' U% p/ H. j2 V
由此可见:志在利人,自己也一定会得利益;志在得财,到了最后是人财两空。所以孟子说:‘我们只谈仁义就是了,何必说到利字呢?’
/ M$ E- }& S: h! g* h6 `0 o+ A9 S3 e' E2 j/ u
九、发牢骚会影响身材和容貌
( J$ `: @0 H1 K2 R% R2 x! s* ]6 w K, K9 B8 k0 w# E* X
《贤愚因缘经》上记载:
9 j2 L# Q- U: F
+ v$ {. @8 ~5 Q7 T 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领大军经过佛陀讲经说法的道场,听到一位出家师父诵经的声音特别好听,他就下马来请教佛陀,并且向佛陀顶礼。波斯匿王向佛陀说:‘假如您能够请那位诵经的师父出来,让我们相会面,我愿意布施十万文钱!’
$ a0 u2 N1 V9 X- y: g8 `
) Y" D! M4 a. X; t$ I 佛陀回答:‘您应当先布十万文钱,然后才可以请那位诵经的师父来和您相见。否则,等您看到那位师父以后,您就一定不会出钱了。’; ]8 G' @$ l& N& F
" W! E- r+ Z5 T6 V4 |$ q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么说,他只好先布施了十万文钱供养僧宝。可是当他看见到那位师父的相貌以后,他心里觉得很后悔,没有想到声音清脆宏亮的那位师父,居然是一位个子长得这么矮小,而且面貌很不好看的人。2 @# A1 J9 p( B
- `* K8 h& U4 W# d3 d# J9 \
他问佛陀这是什么缘故,佛陀说:& S8 c; d& j) k8 K2 a
& J% l5 J2 b9 y- m# t ‘从前有一位名叫迦叶佛的圣人,当他圆寂以后,国王为这位圣人盖了一座很大的塔。国王命令四位大臣监工,可是其中一位大臣很懒散。国王就责备他。那位大臣很气愤地说:“这座塔太大了,何时才能完工呢?”可是等到完工后,他看到塔尖很庄严,就布施了一个宝铃在塔上。+ U/ [+ a8 `7 Z8 w3 k
1 `, ?/ x' ?) O3 j
因为他的懒散和随便发怨言,所以五百世中,身材都很矮小。又因为他挂了一个宝铃在塔上,所以五百世中,声音都非常宏亮而且悦耳。’! D& A. a# s* Z$ F# a
! v% k$ r1 C% N5 F( k
由此可知,我们要明哲保身,则不可随便批评别人或某件善事,也不要唠唠叨叨常发怨言,以免自食恶果。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造了不同的善恶业,就会各受不同的果报和苦乐。例如有的人很有钱,可是嘴巴难看,这是因为他前生虽然布施修福,可是常犯口过常说肮脏的话。3 a' ]5 ~' F* D: @* l3 r
9 t7 ?( B2 h* y 我们不但不可以说粗鲁和损人的话语,甚至连憎恨的念头也不可有,因为心里一有了憎恨和怨气,就会起烦恼,而使得身心不自在,并且影响到人际关系。所以古人说:没有憎恨的清净心,才是完美永恒的。, z$ t: @/ T" v- U' S3 m
~% |& X- d+ H. F ‘面上无嗔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0 [6 r. s2 v& B. b! Y
# q8 E% H" H/ a! s: d7 S 心中无嗔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
% `5 N8 O) E, d$ n/ y" X/ G: T4 k! k* m9 D4 b4 X
十、发恶誓,后果不堪设想
' c4 V2 s; z5 V, G0 T5 J
$ b* _+ `2 E$ m9 h& T( T! i7 z 《贤愚因缘经》上记载:
% k& Z9 \0 c7 k2 r
1 ^8 Z. S) O& G7 X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许多尼师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2 C, s; G6 M4 ~; {9 ]8 p* ?6 d* }9 j3 T- S
, x4 ]7 k, W! M8 m: B7 v z0 M
‘我过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丈夫家财万贯,可是我自己并没生育。后来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个小男孩。我因为嫉妒心很强,就私自的把那小男孩杀了。姨太太找我理论,我就发誓说:“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冲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会吃亲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我的父母会被烧死!”
# O% m# A5 t6 D9 n/ I& E7 R$ n) e3 `/ l2 ?
那一生,我死了以后,堕入地狱受了无量苦。地狱的罪受完以后,投生做人。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产了,于是就暂歇在树下。忽然有一条毒蛇来咬我丈夫,我丈夫就这样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天亮以后,我牵著大儿子,又抱著幼儿,边走边哭,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这一岸,而先抱著幼儿放在对岸,然后再回来抱老大。没想到老大看见我回来接他,就忙急下水向我走来。老大走不到几步,就被河水冲走了。我回头来抱幼儿,狼抢先一步把他吃了。看见幼儿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伤心。于是我赶紧回娘家,却在路上遇到人说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烧死了。
; _5 x+ \$ w3 K% t" w/ G7 `) m$ e8 V8 D) N# l( R
后来我又改嫁。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没人开门,我丈夫破门而入,大发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而且把刚生下的婴儿丢到锅子里煮,强迫我吃。我因为怕他,所以勉强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赶紧弃夫逃跑。跑到波罗奈国,又嫁给一个丧妻的人当妻子,才新婚没几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夫妇如果相爱,丈夫死了,妻子要陪著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刚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盗贼来偷挖坟墓,盗取财宝,我被救出来了。
0 p# p3 }' I N% T$ n3 Z, h5 E3 p' J/ X* \% `3 K
我想我过去到底做了什坏事,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当时我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疑难,我就去请他度化我。由于过去世我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而且修正果。’
2 C* x9 l% u8 t: h: w! [
% X* j$ c. g5 j; c" {+ z6 U& ? 十一、虐待动物,不得好报
/ l' X" h# O* _+ A1 X0 A6 K% g9 _8 }: J! k% c2 l1 }! g
《法苑珠林》上记载:
8 \$ \! S6 G$ U$ Y; {- D |- ~6 a1 Q" [2 B) F! A# J$ l4 N9 ]
唐高祖武德年间,隰州大宁这地方,有一个农夫,名叫贺永兴。因为邻居的牛侵犯了农作物,他残酷地用绳子将牛的舌头勒断。后来贺永兴生了三个孩子,都成了哑巴。大家都认为就是他虐待动物的报应。
. i2 s9 L6 m2 ~% F; R! D' J- X6 N$ s# H9 V/ ~9 h& Y
十二、不著五欲才是真德
6 M8 X0 H8 L$ ~) S5 v+ I) w; z; b) f* q
五欲是贪爱美色、悦耳的声音、迷人的香气、上好的美味、以及柔软舒适的触觉感受。因为这五种欲都是向外攀缘的,向物质境界追求的,内心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何况追逐外境就会起分别和烦恼,使心中不得安静。所以佛陀警告我们:‘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感官的享受是短暂而肤浅的。’
/ t$ S1 g) m% F7 T4 n: B& {/ [4 w0 n. I
《大智度论》上也说:‘一切凡夫常被五欲所苦恼,陷入五欲中而无法自拔。人们贪求五欲,像野狗啃骨头,再啃还是那个味道。贪著五欲,好比无知的小孩子用舌头舐利刀上的蜜,所得到的快乐只有那么少,万一被割著舌头,损失可就大了。五欲会使人造恶业而堕入三恶道,使人失去定功、神通和智慧。& n; Z, v S G& |* @4 E. w4 e' M
+ X, X* j2 M2 L' {( o
《诸经要集》里的第十二卷记载了许多贪著五欲的害处和故事。例如:频婆娑罗王为女色身入敌国;优填王为色欲而失神足通;沙弥贪著龙女身上的香味,死后变为恶龙;小沙弥爱吃酪,死后变为酪虫;鹿角仙人贪受触感而失去神通……等。
6 Y0 g A. m2 `" B
9 l ?6 `$ h1 m2 J$ t 下面我们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
7 r" a7 X- a4 o
6 ]8 e! m1 ]. b( F, g7 x9 O+ u. L 有一个比丘在森林中的莲花池畔散步,闻到莲花的香味,心里产生了贪著。莲花池的池神说:‘你为什么不在树林下面坐禅,而到这里来偷我的花香呢?你可知道,贪著香味,心中就得不到自在,而且会起烦恼。’5 Z9 I1 x: q* M$ b+ X0 H
0 l7 J6 o4 M5 P8 @$ v7 j 后来又有一个来到莲花池,用手把莲花连根带叶拔起,并且把莲花弄得乱七八糟,池神却闷不吭声。
! U7 ]" u" r0 T8 ~/ W
- b- t. [" s8 t) A, v/ S7 y' m! w 比丘感到很奇怪。他问池神说:‘那个人把你的莲花弄得一团糟,你怎么不管呢?而我只是在你的池畔散步,你就责备我,这是什么道理呢?’
2 R: }$ V6 [4 S" a& \
* C* Z5 S- |$ R5 V( t8 a! N* M2 x 池神回答说:‘世间上的恶人,满身罪垢,纵使头上再弄脏了,也是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不想管,可是你是修禅定的好人,贪著这花香恐怕会破坏你的好事,所以我责备你。譬如白布上有一个小污点,大家都看得见。那些恶人,好比黑衣,再加上几个黑点,人们也是看不见的。’(见《诸经要集》第十二卷)
# B- m% n, M6 y
: U& M4 D1 W* W5 V! I3 }# C3 s: E 十三、印经说法有五种福; u. H% `5 M; e# z/ |
$ ~" c( | N, p: t0 v 讲经说法和印送人,这种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种福报:
. A2 G( M. S9 d& w
$ c( }$ r$ ?! W' m2 ^( {- _ I (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
) G m' r3 \+ Q7 i! h
! L3 g! P0 ]3 o- d# Z F (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去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大富的果报。; r" l: e4 Q# g1 H
8 t. _/ b3 F5 ]1 I6 B9 q (三)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相端庄的果报。
2 M u$ z7 Z7 x- I9 ?' [7 ?! a' U# p+ {
(四)尊贵——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会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尊贵和有名望的果报。
+ W5 o0 X0 @ i; ]1 \4 t7 \4 x
8 e; y) z0 r4 K8 { (五)聪明——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领悟力会增长,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得聪明的果报。(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和《教乘法数》第四百四十四页)
; [$ B# e! X9 W$ E" \- I. C& ^2 {/ V! C2 Y/ m& E
十四、古人德行的典范7 p- d) R3 J% s* v5 E$ V# i
4 f( H$ `5 C0 b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范。他们那种修持和涵养工夫,读后真令感动,而有高山仰止的感叹。例如:
: R1 {4 K4 l# D, u. M, |. {; [ p, g! x& A2 \: N
(一)朴实方面
+ H: G t) p4 x& R
( q) L: D& v5 B% y6 w7 H 1、扁担和尚一生只拾橡栗为食。
7 h$ [9 l7 v: T! e, a; U, W: M& D+ O8 }8 g
2、永嘉禅师不吃锄头种的菜。
! N! ]" [/ k+ Z6 T _
! _! f' [5 h3 ?) i% Y- @2 H 3、慧林禅师一双鞋子穿了二十年,遇到平软的地就赤脚行走。9 M7 Z' |: A; N
+ n" w! J; }/ j! x. \8 s+ j- L+ @
4、通慧禅师终年一衣一服,衣服补了再补,不管冬天和夏天都是穿同样的一套衣服。
2 V# r/ w1 Y q5 P, N: V/ _
+ q: R/ J; @: H$ a* k# Z 5、 法师终生印经造像、放生布施,而从不做大斋会,因为不忍心洗菜、起火、煮水时浪费物质,又伤害小虫的生命。
" ^3 C3 H, b7 r6 m9 K7 ?
3 B9 S* l$ a8 r" ~ 6、慧开法师不管接受大小的施舍,马上分散救济贫苦的人。
& v/ I5 o: u( J& Z0 r) O. `! K2 k! F
7、行因法师在庐山的佛手岩修行时,天天跟鸟兽为伴,那些动物都很温驯地亲近他,没有一点惧怕。后来他很潇洒地站著死去。9 N, j) q4 o) b
3 L$ N; |& {( z* d3 S/ @& E
8、大梅和尚参访马祖禅师,明心见性以后,隐居在深山中涵养,有人要请他出来当官,大梅和尚很幽默契地回答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m/ Q, l( s! }! c: R
& w H: Y6 y# V* B+ S e$ v 9、富上法师住在益州的净德寺,白天放著一顶大斗笠在身旁,坐在道路旁边读经,从来不攀缘。因为马路很安静,来往的人很少,所以他没什么收获。有人问他说:‘师父!您为什么不到城里人多的地方去化缘呢?’他回答说:‘我只要一两文钱就能够维持生命了,何必再去攀缘呢?’
m7 C$ S& d, J% W) T0 e6 I7 w7 h2 c |2 m, w2 Y
陵州的刺史赵仲舒是一位很苛酷的官吏,听到这消息后,不相信天下有这么多轻名利的人,所以特地去探他。赵刺史骑马经过,故意掉下了一大串钱。富上法师还很自在地读他的佛经,没有抬头去看一眼。赵刺史走了很远以后,才派人回来取钱。富上法师也没有理睬他。赵刺史于是回来问道:‘师父!你每天化缘得到的只不过一二文钱罢了,现在有一大串钱掉在你面前,为什么不拿呢?’富上法师法:‘这又不是我的钱,我怎么可以随便占为己有呢?’赵刺史到此才心服口服,亲自下马向富上法师礼拜。
3 e4 X' k( n r) x* h+ k7 X! d
: f$ a! a, m8 G* y3 m3 I! G6 ]5 h (二)尊师方面9 U# X! {* b0 ^& O1 \4 w' t" w2 R% \, L
9 o2 F5 c7 @& m L5 n 1、神光禅师为拜见达摩祖师,在门外站立到雪掩过双膝,为了表示自己的精诚恳切,又断臂以求佛法。
% K* t9 }2 f5 O; M+ B2 d3 J+ O# c$ P8 q, x$ z, D
2、晋朝法旷法师,早年痛失双亲,事奉继母非常孝顺。出家以后,拜昙印和尚为师。有一天,昙印和尚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法旷法师七天七夜很虔诚的拜佛忏悔,祈求师父平安。拜到第七天,忽然看见有五色光芒照进昙印和尚的卧室,昙印和尚感觉好像有人用手摇他,病痛也就逐渐痊愈了。
' C) i' }1 y6 J: e6 w' C: `& a9 N; d$ j, M; m/ A! z" y+ N. n
3、晋朝的道安法师十二岁就出家了,他很聪明,可是相貌却很丑陋。因此得不到他师父的重视。他师父派他去做苦工和打杂的事,他一点怨气也没有,而且很勤劳。过了三年以后,他才向师父请读经典。师父给他一部五千字的《辩意》,他白天去工作,利用闲暇读经,傍晚回来又再向师父借经典,师父问他说:‘你上午请去的经典还没有读完,怎么又来再请呢?’道安法师回答:‘那一部我已经会背了。’师父感到惊讶,但是不大相信,又给他一部一万字的《金光明经》;没想到白天工作,傍晚回来,他又捧著金光明经奉还了师父。师父叫他背诵,他果然背得一字不漏。这时候他的师父才大感惊叹。
9 Z6 Z. n6 U6 _, u a
% Q5 L* D1 j3 r& F3 W. K (三)孝亲方面
8 b& O/ Z% z& ^! U7 E: U4 \+ Y' L3 Z: \6 B6 R' \+ W% y3 B0 i9 y3 b
1、道纪法师照料母亲的衣著、饮食、大小便等,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到那里去讲经,两肩上各挑著他母亲和经书佛像。
; f, ]- o2 }% Y; o! ~
% C, o4 q0 v1 L) C 2、法云法师很孝顺父母,母亲逝世那天,哀伤越过了礼节,哭了好几天没有吃饭。后来其他法师劝他努力修道,用佛法来超度母亲的神识(灵魂),他才节制哀痛,稍微吃了一些稀饭。据说,曾子的母亲逝世,曾子七天没喝茶水,法云大师大概可以跟曾子比美了。谁说出家人会抛弃双亲呢?
; \. a; Z5 B* A |( n- G# ~9 z1 Q2 m" p& a; d! {; i
3、唐朝的师备法师,本来姓谢,他的父亲因捕鱼而被水淹死。他想用佛法来报答父亲,于是就出家了。他非常精进用功,每天修苦行,而且跟雪峰禅师很要好。有一天,因为要去参访名师,他带著水囊,脚被东西割破,流出鲜血而开悟。后来得道以后,梦到父亲来致谢说:‘因为你出家修道,明心见性,我托你的福而升天,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9 ]7 v( ~' ]/ c
( l8 g8 A6 p% w+ W+ F9 P- }
4、道丕法师在饥荒时,自己绝食而供养母亲。后来他母亲吩咐他去霍山,拾回丧身战场的父骨。他到霍山昼夜诵咒,感动父亲尸骨跃动,因而把父骨捧回家。那天夜里他母亲也梦到丈夫来了。- f) q2 e& T7 u9 H3 y) D/ q
6 p" F: Y( f; W' P' e (四)忠君方面
' F) `- `: ^- J$ Y( I) c- y) `
$ T9 t8 c( J1 c 1、晋朝的佛图澄力劝石勒停止杀人。
- u, x. |- N$ [+ v# w9 E9 j. m( Q3 `
2、求那跋摩劝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广行仁德,布敷嘉言。' W O7 B8 ~2 D& j5 z5 U1 ]: G$ [
) G1 V9 E, z( m8 M, O a8 [7 n% j, [: u 3、昙宗法师劝武帝行‘菩萨五悔法’,武帝问他说:‘我有什么罪要忏悔呢?’昙宗法师回答:‘尧舜虽是圣人,尚且说自己一个人的过失。你怎么心量这么小,说自己没有罪可忏悔呢?’
7 U6 f3 `, O1 e5 ^ Z) F
4 p" b v* }/ D (五)慈悲方面$ ]2 U% N$ U+ ]3 Y
+ g# K! J$ @9 [
1、佛陀在世时,有一位佛的弟子(比丘)到珠宝店去乞食。那珠宝师傅正在穿一串很名贵的珠宝。正当珠宝师进去拿食物时,鹅看见宝珠映现比丘的金黄色袈裟,显出桔红色,很像一块肉,就把宝珠吞食下去了。; z. ^! J! G# }/ j7 R; M# F2 y
" p1 `" D4 G- }0 Q
那珠宝师出来,看到宝珠少了一颗,很生气。他误以为是那比丘偷拿的。因此就痛打那比丘。比丘为了保护那一只鹅,所以任他痛打。后来比丘被打出血,鹅来舐血,珠宝师一气之下,把鹅打死了。比丘无意中流下了怜悯的眼泪。珠宝师问他原因,他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珠宝师。珠宝师急忙向比丘赔罪、忏悔和礼拜。
0 X2 \$ R# q( s+ m+ y9 E- R& x# Q& R+ i- W
2、法朗大师时常救济贫病,看见有动物要被杀,就买回寺里养著。因此,畜养的地方有很多鸡、鸭、鹅、狗等动物。说也奇怪动物好像很有人性,等到大师就寝时,那些动物就立刻鸦雀无声。" g. V5 X9 e3 K C
" O: O8 h! A' Y: t" b S s
3、隋朝的智舜法师,住亭山。有一个猎人追一只雉鸡,追到智舜法师的的屋子里。智舜法师苦劝猎人不要再伤害雉鸡,猎人这时候才惊悟,把弓箭的折断丢掉,并且把用来找猎的老鹰也放掉。从此改行,不再杀生。
% K5 |, Z( [. J: n/ ~8 k# E
( i' R& t/ l/ \. h; b& w 4、唐朝的智岩法师时常替许多长恶疮的人吮吸脓血,并且还讲说法给他们听,替他们洗净污秽,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寿终在病房中,脸色很好看,而且全身有很奇特的香味,大概香了十几天。) Z( n* a/ d5 y/ k
% n7 V6 y: f; f9 r" t4 I" K 5、唐朝的智宽禅师,心地仁慈,很喜欢照顾病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也不计较路途的远近,地方、亲自料理。有的病人腹部生疮,脓跑不出来,他就用嘴去把脓吮吸出来,而使病人痊愈。. p2 T8 ^5 b( j/ F1 S
4 V& s% M; O' ^; o+ T4 Y/ e$ t
有一天,他用驴子载经书,在路上遇到一位脚步部受伤的宝暹法师躺在路旁,他把驴子让给宝暹法师骑,自己挑著经典步行。. I6 h. q- }7 X; m( E( T. a% a s
2 j7 Q4 m. ?" s* N4 }! l' `9 I
遇到饥荒时,他就煮饭送给贫病的人吃,解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受冻的人穿,并且劝导他们念佛修福。
& u$ p i. ^9 C) {, l# g
0 Q! P( E5 {1 | / C) c$ H8 n; Q+ ?( y a; b
- k$ W. ~6 R& L/ a[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08-2-11 20:50 编辑 ] |
|